熱門:

2023年8月18日

李子衝 觀潮篇

商用車輛怎樣電動化

華北、東北暴雨引起強大震撼,政治上是否救災不力?科技上是否預警不足?經濟上會否嚴重受創?民生上會否支援到位?天災總是考驗政府與群眾,幾千年來治水的噩夢揮之不去,問題是我們如何面對極端天氣?新的解決辦法是碳中和、零排放,國家的目標是2060年達標;香港較為進取,希望2050年達標。

香港碳排放第一位是發電,佔大概三分之二,即66%,原因是燃煤發電,以及市民居住,或者商業用的建築物消耗電量大,要從兩方面着手,一是市民的用電習慣,二是發電方面要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改用清潔零碳能源。

由於本港只有兩間發電公司,中電和港燈都是專利規管,政府已經要求他們逐步改用潔淨能源,情況將會慢慢改善。不過,電力收費有一項燃料調整費,按燃油、天然氣、煤的價格變動而改變,即市民在發電碳中和的過程付出成本,難怪過去一段時間增幅驚人,這是羊毛出自羊身上的道理,但是又別無他法。

排在第三位是廢棄物,佔排放量7%,政府想透過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管制即棄塑膠餐具、轉廢為能三大方法來解決。同樣地,以收費方式來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減少碳排放。

第二位的交通運輸比較複雜和困難,這方面每年排放量佔達18%,差不多總量的五分之一,可是政府未有具體可行方案解決這個難題。香港登記車輛80多萬部,私家車大概60萬部,其餘20萬部包括貨車、巴士、小巴、的士、貨櫃車等。政府的碳中和策略是普及電動車,以及其他新能源交通工具,目前有氫能研究,但是產品並不成熟。

擺脫燃油,改用新能源是有成本的。私家車比較簡單,車主換車,自己負責,並視乎政府有否政策配合,現在當局有一籃子政策,一是預告2035年或之前,停止登記燃油車及混能動力私家車,所有人被迫購買新能源私家車。買新能源車輛(主要是電動車),享有稅務寬減,一般上限是97500元,若果是「一換一計劃」,上限是287500元,甚具吸引;不過寬減安排時限是明年3月底,未知會否延長。

同時政府亦撥出35億元,為住宅屋苑停車場安裝充電設施,大約可以資助700個項目。同樣地,資金用完之後,政府會否繼續支持?推出連串政策後,電動車數目有所增加,現時大概6萬部,佔香港車輛總數6.6%,似乎仍然是漫漫長路。

商業車輛較為複雜,除了政府和車主之外,還有營運者和用家(市民)因素。沒有管制的貨車、貨櫃車可能跟隨市場發展;的士有點像私家車,成本分別不大,有政策自然有改變;小巴、大巴比較困難,成本增加,又受政府監管,不能隨意調整票價,電動化車隊誘因不大。

最近消息指環保署正籌劃「電動公共小型巴士先導試驗計劃」,資助40部小巴在不同路線試行,為期一年。報道說車價200萬元,比現時石油氣小巴貴一倍,就算效果理想,多100萬元成本,長遠經營實在頭痛。現時小巴數目為4000多部,只資助1%小巴,如何能夠達到碳中和呢?

這種安排曾經在專營巴士發生過,政府已撥款1.8億元,供他們購買36部巴士作試驗行駛,之後讓巴士公司推動電動化計劃,成本大增,車價貴柴油車百多萬,車的壽命較短,因為電動巴士只可行走10年,柴油車折舊18年,究竟誰要負上差額,政府、乘客,抑或巴士公司?若果6000多部巴士全部轉為新能源車輛,要有一些新猷。第一讓巴士、小巴收取綠色車輛票價,猶如當年冷氣巴士,有特別收費。第二是開拓內地的跨境線,擴大收益。第三是增加非票務收入,平衡電動巴士或小巴的開支。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