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11日

邱達根

私募風投要自強

美國總統拜登頒布了一項醞釀已久的行政命令,限制美國資本在我國投資尖端科技領域,包括先進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美國因應地緣政治限制對華投資並非全新想法。現時美國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可歸納為三方面:一是2022年10月宣布的出口管制,旨在限制我國獲得先進芯片,開發超級電腦,以及製造先進半導體的能力;二是設立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根據美國國家利益標準來審查外來投資。

以上兩點均旨在阻礙我國資金流入美國特定科技領域,第三點措施便是針對美國資本進入我國。此前,部分我國軍方關聯公司已經被劃為美國投資者禁區。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也規定,接受法案補貼的公司不得做出可能有利於我國半導體行業的投資。今次拜登直接為美國資本的對外投資設限,其實是第三點封鎖措施的自然延伸。

行政命令的附件中確認中國內地及港澳是「受關注地區」。筆者估計,這項新規實際執行後,將嚴重影響美資尤其是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在內地及港澳的活動,特定的技術轉讓和合資企業的設立也將受到限制。這些美資基金為了規避風險,將陸續退出中國市場。今年6月,美國大型風投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便宣布將在2024年前剝離其中國業務。

近年美國對我國的風險投資已一直下跌,自2018年達到約200億美元的峰值以來,至今已驟減超過80%。我國科創投資自新冠疫情期間步入寒冬,目前尚未出現好轉跡象。來自房地產板塊的資金幾乎枯竭,國資資金的投資態度轉趨保守,令到基金公司募資困難。上市速度放緩,股市下滑,也限制了許多基金的退出策略,從而削弱它們的資金回籠能力和投資表現。

拜登最新的行政命令則利用過於寬泛的規則為美國投資者造成負擔。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Paul Rosen曾表示,新規將關注「那些涉及技術訣竅和專長的投資」。然而科技日新月異,何謂「技術訣竅」及容許投資的範圍均難以精確定義。其次,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經濟政策和國家安全政策變得愈來愈難以區分。隨着中美角力白熱化,新規所覆蓋的科技領域也可能不斷延伸。因此,新規只會令美資在中國舉步維艱。

那麼,我國資本又能否填補美資退場造成的空白?筆者認為是肯定的,也是必需的。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國重要國策。要保持世界競爭力,我國具備自主研發能力,掌控高端科技至為重要。在發展過程中,國家需要資金源源不絕地支援創新,培訓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才,並將科研成果商品化,然後推出全球市場,因此專業投資者的力量不可或缺。在美資退出的情況下,好好培訓「國家隊」接班,才能繼續有效推動國家科創發展。

無可否認,從九十年代內地互聯網產業興起之始,許多推動內地科技發展的風投資金都是由美資主導。過去十多年,內地通過政府引導資金、母基金、各種國資資金發起了眾多投資基金,可是投資團隊良莠不齊,部分經驗不足,在過往科技熱潮和瘋狂估值的歲月,他們曾經以豐厚的回報風光一時,卻從未經歷過低潮期。貪婪使很多投資經理忘記了長期投資的座右銘,只懂投資於不停燒錢上客的創新企業,務求盡快上市,脫手賺快錢,將科研能力、技術與產品、創意創新等真正的科技內涵拋諸腦後。

大浪淘沙,經過兩年的科技投資寒冬,筆者估計汰弱留強後,能夠留存下來的都是比較堅實的團隊,當中又以香港的投資團隊為亮點。多年來,香港在金融及投資管理方面累積了大量人才,包括擅長不同投資階段的基金管理人員。一般而言,香港團隊的風險意識較重,投資分析較縝密,管理機制更屬世界領先水平。因此,筆者認為香港的投資團隊尤其可以把握美資退場的機會。此外,歐洲家族辦公室投資不少香港基金,後者近年也積極引進中東投資者,對拉動其他國家的資本去填補美資,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國家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其實香港先要成為「國際創科資金中心」,藉着美資退出私募及風投基金市場的機會,特區政府應果斷推出政策,吸引專注科技領域的私人投資者,同時大力培育本地基金團隊,包括在條例上、投資項目上扶持本地優秀專業投資團隊,獎勵引入其他國家的私募股權及風投基金,讓投資界的高端人才滙集香江。我們在培育和獎勵基金人才時也要把關,應該淘汰那些缺乏經濟周期歷練、缺乏世界大局觀、對科技和企業質素缺乏分析能力的;支持那些心懷祖國,認同國家發展策略,又能夠發掘投資項目潛力的基金人才。

雖然去年當局已經通過了《2021年稅務(修訂)((附帶權益的稅務寬減)條例》及《2022年稅務(修訂)(家族投資控權工具的稅務寬減)條例草案》,但吸引力度仍嫌不足,也未見有國際大型基金遷港。香港如能推出進一步措施,吸引到一批專業基金經理及投資者在港設立新基金,將可以帶動國際上優秀的創業團隊及高端科研項目落戶香港。這些科創企業又可以深化本地科技從業員的技術水平,若他們將來自立門戶創業,成功率也會較高。

總括而言,拜登限制美企對華關鍵科技領域的投資,標誌着美國對我國的科技封殺是全方位的。國家除了科技自立自強外,科創發展的各個要素(包括資金)也應有替補方案。科技類投資基金管理是香港可以貢獻的領域。筆者深信,只要當局將基金管理人才庫做好,優化本地基金條例和行業指引,深化管理經驗並設立專業標準,推出簡單清晰的優惠政策,香港不難成為美國矽谷以外,另一個世界風險投資基金的聚集地!

立法會議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