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4日
7月上旬,中國政府宣布基於保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將向兩種稀土鎵(gallium)和鍺(germanium)實施出口管制。因為兩種稀土被用於電腦晶片和高端科技之上,北京的決定,被外界認為是繼之前禁用美國晶片商美光(Micron)產品之後,再公開反擊美國發動的對華科技戰。
自從美國向中國電訊科技生產商華為實施禁用令和圍堵中國晶片業以來,美國國內輿論和學界呈最少兩大討論方向發展。一是「中國輸定論」,二是「美國有理由與華競爭論」。
「中國輸定論」者提出,中國必輸的原因在於其專制政治制度。因為中國的「由上而下」威權政治體制不利創意創新,即使北京投入大量資金資源去催谷科創,因為政治專制以及地方政府貪污問題會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和計劃失敗,中國尋求達到晶片科技獨立的目的將不會發生,會發生的是科技間諜和知識版權盜竊猖獗等問題。
失去工業產能
另一方面,「美國有理由與華競爭論」者提出,因為尖端科技如人工智能對未來地緣政治和經濟繁榮非常重要,為了維持美國的全球主導勢力和領導角色,核心科技如半導體便無可避免地成為美中角力戰場。這觀點認為,美國須結合出口管控、制裁禁用令、執法手段和增加境內投資產能,聯合夥拍歐亞盟友,才能爭贏中國。於是,這見解已由以往只倡導「拖慢」(slow down)中國科技發展的政策焦點,漸轉到更強硬的要「凍結」(freeze)或「逆轉」(reverse)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共識之上。
然而,最近也冒起一批少數派的「美國可能會輸論」。有幾個主要論點。首先,中國近年能主導一些科技領域和供應鏈,是因為美國在過去30年所實施的去工業化政策所造成。因為去工業化所涉及的並非單純科技創新,也涉及美國經濟以至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轉型,導致美國國內產能出現了質和量的改變。這些改變很難在短期內透過單邊措施和加大研究及發展(R&D)資金去改變。
例如2007年時,蘋果因為中國勞工低廉開始在中國深圳透過富士康(Foxconn)的工廠組裝iPhone。當時大部分iPhone零件由德國、日本和美國提供,中國零件只佔「增值成本」(value-added cost)的4%。但到了2018年時,中國不單己掌握複雜科技,境內供應鏈的發展已使該國佔「增值成本」的25%。
核心問題是:自2000年來,美國已經失去大概500萬份製造業職位(即總勞動力的25%),導致前線工人、機械師、工程師、管理人員和產品設計師的技術大量流失。這方面的衰落也削弱了美國可爭贏中國的可能性。2012年,時任奧巴馬政府已向中國的太陽能科技產品實施額外入口關稅,為的是要保護美國國內供應商。但即使有這些措施,美國廠商仍未能爭贏中國。
5G工業發展滯後
基本原因是中國已擁有一個由大量技工和供應商構成的扎實產能基礎,可無限量地提升產量。相反,美國已多次遣散幾百萬工人,導致工序知識的大量流失,已失去重建健康製造基地的工業產能。所以,直至2022年,美國仍要入口大概值80億美元的太陽能科技產品,當中很多由位於東南亞的中國公司入口。iPhone和太陽能科技個案只反映美國科技工業產能衰落的結構性原因,是去工業化政策所致。
第二,5G科技發展也是個案。2020年,當美國政府決定禁售美國半導體予華為時,有西方和日本媒體預測中國5G通訊發展將停滯不前。事實卻是相反:中國國內的5G基站數目由2020年的70萬台雙倍上升至2021年的143萬台,再於2022年增加至230萬台,佔全球300萬台的77%。
當時華為5G技術決定棄用7納米最高端晶片,而採用較耗能源但技術更成熟和效能更穩定的28納米晶片。現在華為能夠在中國自行製造高端晶片。中國研究公司報告說,華為將於2023年下半年重返5G手機市場。中外媒體均報道華為能於國內晶片商(如中芯國際)得到5G晶片,包括14納米晶片及其軟件。也有報道說中芯國際已掌握將兩層14納米晶片加疊起來,去達到7納米晶片效能的高端技術。
今年7月7日,華為雲(Huawei Cloud)首席執行長張平安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世界人工智能會議」(Worl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中啟動了「盤古」(Pangu)人工智能商業系統,為製造業、藥劑業R&D、採礦業、鐵路業、金融業和其他工業訓練AI系統。盤古系統用的是華為自製的「鯤鵬」(Kunpeng)和Ascend人工智能晶片。能取代因美國制裁措施而被斷供的美國「輝達」(Nvidia)和台灣「麒麟」(Kirin)高端晶片。
相比下,美國企業並非全面支持美國本土參加「第四工業革命」的科技變革進程。美國廠商在國內裝設私人5G網絡去支持工廠自動化的只有「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2022年在中國生產230萬架汽車)、「福特」(Ford,2022年在中國生產50萬架車)和「強鹿」(John Deere,今年2月在中國生產第7萬架拖拉機)。這些美國企業都因為與中國企業有聯營合作關係而需要發展5G自動化,才可在中國保持高產量。
歐洲的情況比美國好。智庫European 5G Observatory估算,歐洲現有60間工廠、海港和機場已建設私人5G網絡,包括德國「大眾汽車」(Volkswagen)、德國「保時捷」(Porsche)、瑞典「紳寶汽車」(Saab Automobile)和日本「豐田」(Toyota)的工廠。而這批企業也同時在中國國內駐有工業產能和佔有一定中國汽車市場分額。
不重視5G為工業科技
第三,美國的另一問題是只視5G科技為「消費者科技」(consumer technology),使美國5G網絡的數據傳輸速度只達中國的一半。相反,中國視5G為「工業科技」(industrial technology),使華為5G技術被很多地球南部發展中國家重視採用,導致近年華為5G技術能在西方以外地區佔據主導性地位。
自2019年至今,中國出口到東盟地區的電訊器材增加了50%,出口巴西的也增加100%,出口土耳其的更大增250%。
其原因是中國5G技術的焦點平台是工業用「寬頻」(broadband),可供更廣泛用途(包括教育醫療),並非美國所定的家用和商業性「Wi-Fi」平台,也因為以上因素,中國將有望成為2023年世界最大生產工業國,特別是汽車業,或有30億美元全球銷售額。
總括而言,美國對華科技戰的制裁措施未能限阻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因有三。首先,中國本土設計具工業應用競爭力,其效能已追到美國的輝達和「超微半導體」(AMD)產品的效能。第二,中芯國際已能生產7納米晶片,雖然成本高效益低,但已能滿足中國軍方對高端晶片的需求。第三,美國科企如輝達的最高端AI晶片已透過第三方以更高價在中國市場出售,其他較舊型號也照賣到中國,可見美國企業仍有方法越過美國政府禁令措施。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