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
在一次文化論壇上,官員們致詞完畢離場後,業界自由交流。一位設計師說,剛才官員們都從供應方面闡述,從業人員則要從需求出發,考慮市場競爭。
參照內地的理念,可以對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作區分︰文化事業,屬於公共服務,非着眼盈利,多由政府支持;文化產業循商業營運,取決於市場需求。固然文化事業也要獲公眾接受,文化產業也得講社會效益,內地更強調以社會效益為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香港當局認定了十多種行業為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如建築、設計、廣告、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一些人每講到文化,習慣專注於產業,反映本地商業社會的腦筋。內地方面考慮闊得多,像中共二十大報告裏談文化發展共五點,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同列第四,前面首先注重講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文明程度。
產業營運重視市場。香港文化產業進內地拓展天地,創出成功事例,本地文化市場也存在增長空間。在流行文化領域,資金+科技+營銷手段,有效塑造大規模消費需求。至於高雅藝術領域,經過長期的文化事業工作,加上學校日益重視藝術教育,提升市民藝術素養,這是形成優越文化生態、建設文化交流中心的條件。
畫家吳冠中曾經撰文慨嘆「『美盲』比文盲多」。講的事實自有其道理︰一個人讀書識字,便脫離文盲;至於審美能力,透過圖像、聲音、動作等由心領悟,「不通過學習和熏陶,審美觀是不會自己提高的。」
吳冠中舉例說,同是裸體畫,許多人看不出黃色與美感的區別,這不能不歸咎於審美教育的落後。他當然不是說普通人沒有審美能力,自己對作品的要求是「群眾點頭,專家鼓掌」。
有謂愛美是人的天性,誰不懂得欣賞春花秋月、樓台煙雨?談論審美觀,則主要講藝術,非止於自然景色。關於什麼才算藝術,一直存在爭議,特別是近現代很多反傳統作品面世,讓人看不明白。紜紜議論,難從物品本身特徵歸納出藝術。有說必須先有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才產生藝術;另又有認為要從受眾角度出發,獲得欣賞即是藝術。
審美觀便與藝術哲學緊密相連,甚至變得同義。以受眾鑑賞為重的,漸形成一種體制決定論,非取決於個人喜好,而是要獲得特定文化精英圈子的認可,成為社會建構;其極端論述,說到歐美從第三世界掠奪回來的物品,不管其初始製作用途,只要在「我門的博物館」裏陳列,即是西方體制肯定為藝術品。
二十世紀以來,藝術品觀念與往昔大異,審美觀相應發展變化。明末畫家石濤指出「筆墨當隨時代」。文化藝術必須創新變化。社會的文化面貌和市民的文化身份,都隨時代演進。
有謂最純潔的喜悅莫過於欣賞藝術。王國維談藝,着重境界。「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星雲法師說區別就在意境。領悟文化藝術,往往意在言外。就好像基督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裏說,「非憑字句,而是憑精意;因為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第三章6節)。
文化藝術是「軟實力」、非物質的力量。精神範疇的事情,是計算不了的,不能「量化為本」,以審計手段去對付,便弄巧成拙。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新清潔運動 |
上一篇: | 香港當下的最大危機是「去國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