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
5月27日,黃仁勳(6月市值一萬億美元的Nvidia 創辦人)以英語在台大演說,用「獵食」(running for food)和「逃避成為別人的食物」(running from becoming food)作比喻,生動地描繪「叢林法則」。
雖然此論述不僅反映當代商業市場殘酷的競爭現實,也是對現今人際及國際關係的真實寫照,但自古以來,人類至少有兩次改變這種狀況的嘗試。而奧尼爾(Jim O'Neill,於2001年提出金磚四國BRIC概念)近月對擴展中的金磚組織成為西方「替代」選擇(alternative)作出期盼,也許表明這是人類第三次嘗試緩和存亡鬥爭、改善精神健康、走向共同富裕。
人吃人成西方價值觀
「人食人」確有此事。其簡單歷史可參考《信報》林行止專欄於2009年10月14至16日連載三文,當中〈飽肚治病,人肉至上〉一篇饒有意義。第一次倡議減少彼此傷害、促進和平共處的文明嘗試是訴諸超自然力量,並逐漸演變為宗教。但其影響已由極盛轉為薄弱。而基督教義在歐美熏陶人心的廣度、深度走下坡,更為當代的掠奪性人吃人價值觀埋下伏線。
關鍵點是十六世紀時,荷蘭人為了反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以獲得波羅的海自由貿易的主導權及巨額利潤,引用古希臘晚期的「斯多葛哲學」(Stoicism)質疑君王的威權。經多次重新詮釋、刻意歪曲,它強調個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直接交流,從而獲得心靈的解放、行為的自由。
除了仍然忠於國王和教會的農民、工匠,城市人變得野心勃勃。商家為所欲為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冒險家航行到海外,先掠金銀銅,後搶黑人作奴隸販賣。
十八世紀開始,歐美一些知識分子目睹農田上的黑奴、工廠內的兒童諸種的苦難,認為這種等於人吃人的普遍做法必須停止,廣泛的討論激發第二次約束掠奪的嘗試。
除了歐洲的Robert Owen(1771-1858)及類似的思想家,美國有基於第三任總統重農思想的「傑弗遜學派」(Jeffersonians)。他們的警告之一,就是貨幣主義會助長惡性競爭、貪婪掠奪、為富不仁、國際霸權。但所有努力在歐美全都盡付東流。
人吃人的人際及國際關係成為西方的主流價值觀,造就全球的社會人生病態、貿易金融混亂、政治文明衝突。
在惡性通脹、極端天氣到處出現的時刻,奧尼爾於3月及4月連發兩文,表達對金磚組織的期盼。或許是因為觀點不被西方主流媒體轉載,他在5月29日出人意料地接受俄羅斯電視RT歷時26分鐘的訪問。重申「為了讓美元終結,必須有『替代』(in order for the dollar to end, there has to be some alternative)。」
儘管重點是結束美元霸權,但如果金磚組織要構成一個真正的貨幣體系替代,所需的轉變遠遠超出增加使用其他貨幣的範圍。
當中抹去人吃人的價值觀,以保持彼此的信任與合作乃必不可少。現分兩個層面解釋。
首先是美元的替代。幾乎所有國家在出口商品及服務時,都優先選擇收取美元(或等同美元的歐羅、日圓)。主要原因之一是,每當發展中國家要進口必需品或獲得必需服務時,往往要向美國或其盟友購買,例如國防武器、電訊設施、醫療器材、運輸工具、消防裝備、高新科技、工程諮詢、專利版權,故使用美元作為儲備貨幣既實用又保險。
出現根本改變的先決條件是,發展中國家可向非七國集團(G7)國購買絕大部分的優質經濟發展必需設施、專業服務、公共服務用品。同時,非西方供應國願意接受非美元,例如6月13日報道俄羅斯出售石油予巴基斯坦並接受人民幣;或直接收取本國貨幣,例如俄羅斯出口天然氣到中國自2022年起接受盧布、今年4月30日報道中國出口商品到阿根廷並接受人民幣、5月12日東盟國家同意增加使用本幣進行貿易結算、6月13日肯尼亞總統建議非洲國家增加使用本幣結算洲內貿易(intra-continental trade)。
貨幣的最終價值是換取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或服務。關注美元的替代不是SWIFT數據,而是中國、印度、巴西、東盟等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工業、技術現代化及優質化步伐。
印度重自保非爭霸
第二是人吃人價值觀的替代。有別於過去的神職人員、知識分子,這一次的嘗試似乎是由倡議共同富裕的政府決策者所推動。中國以毅工勤奮、自主研發、產能升級、科技創新為基礎的和平崛起,增強了同儕國家的信心。中東積極發展太空技術、非洲利用太陽能生產化肥用的固定氮、拉美攜手實施數字化(Linkin估計到2032年市場規模達2078億美元)……故20多個國申請加入以「共同富裕」為路線圖的金磚組織,是理所當然的進展。
印度作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莫迪政府(2014至今)也讓其他發展中國家感到安心。
原因之一是眾多智庫及學術界均認同,莫迪的國內治理與外交,借鑑了古印度經典《政事論》(梵語:Artha-śāstra,其思想有點類似於中國的法家、縱橫家學說;1992年英譯初版較其他版本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其國安考慮、地緣策略、經濟邏輯),相信印度將在東西方之間保持中立,着重自保,而非爭霸。
俄羅斯迄今在烏克蘭危機中高度克制,不僅沒有採取「斬首行動」,還只限奪取俄羅斯族裔居住的土地。因此,俄羅斯外長今年訪問巴西等拉美四國,另兩次訪問非洲共10國,均達成多項合作協議;6月的第26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有來自130國1.7萬多名與會者參加,都表明發展中國家合作共富的氛圍正在濃厚化。
當大多數人尋求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衞生的居所、健康的飲食、合適的衣服、安定的工作,而非獨霸的利益、五官的興奮(所謂快樂)、無限的任意(所謂自由),人吃人價值觀將會在替代西方的下一代文明中消失。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咪話唔驚 |
上一篇: | 東歐防黑色軍團 越白俄邊境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