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
中美戰機、軍艦近日先後在南海及台海近距離「相遇」,正當雙方互指對方挑釁之際,美國媒體卻不斷放風,指國務卿布林肯月內可能訪問中國(最新說法是本月十八日),將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及外長秦剛會面,甚至有可能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美國這些舉動,是在七大工業國峰會提出不尋求與中國「脫鈎」,但要全力「去風險」減少對中國依賴這全新場景下展開。然而,聽其言不如觀其行,表面上企業可生意照做,經濟可繼續發展,圍堵則不斷層層推進,包括要求結束中國在許多國際組織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乃另一招壓制伎倆。
美國希望與中國重啟高層次溝通確是有目共睹,雖然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與美國防長奧斯汀一周前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相逢不商談,兩國其他高層官員上月起已恢復接觸,在經貿、台海等議題上相互摸底,引發外界憧憬中美緊張關係得以紓緩。不過,從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放話期待美中元首於某個時點再度會面,到美媒連日吹風布林肯訪華在即,始終予人美方在唱獨腳戲之感,中美關係能否出現實質性解凍,暫宜抱觀望態度。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日前應邀出席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歡迎其履新活動時發表主旨演講,指美方最近聲稱不尋求與中國「脫鈎」,卻又提出「去風險」,屬換湯不換藥,擔心這是以「去風險」之名行「脫鈎」之實。他還提到,中方對話大門始終敞開,惟高層交往必須做好全過程管理,對話前營造良好氛圍,中國無法接受一邊制裁、一邊要求對話。
謝鋒發表演講翌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一致通過議案,剔除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改為「發達國家」,隨即惹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冷嘲熱諷,指美國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圖把剝奪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當作壓制中國發展的又一張牌。
歸根究柢,中美在競爭路上已回不了頭,美國不會手軟之餘,也落力連結歐亞盟友,中方則通過自身手段還以顏色,除近日針對美國晶片大廠美光實施反制裁外,過去數月更廣邀美國商界巨頭訪華,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固獲高規格接待,還有其他頂尖企業家包括蘋果、摩根大通、星巴克以至藥業巨擘輝瑞的行政總裁。
國際大集團猛人魚貫來華,可釋出中國堅決對外開放的訊息,惟逐利商人無不務實,不可能只因中國熱烈擁抱而忘了規避風險,像摩根大通掌舵人戴蒙與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晤時所說的,無論順境逆境,摩通都會留在中國;當他回到華盛頓與一批眾議員會面後,又表示白宮的對華政策強調國家安全,做法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德國商會上月發表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放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並未引發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顯著反彈,接受查詢的二百八十八家公司之中,五成半計劃未來兩年增加對華投資,略高於去年的五成一,但遠低於二〇二〇和二〇二一年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商界投資意欲不振,兩大源頭乃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和地緣政局緊張。
台海局勢波譎雲詭,從股神畢非德去年底重注台積電短短三個月後匆忙清倉可見一斑。
今年二月因「氣球風波」而臨時取消訪問中國的布林肯,事隔四個月終於成行,無疑有利中美管控分歧、減少衝突。即便如此,美國全方位壓制中國的本質不會改變,從這個角度着眼,中國必須針對復甦疲態對症下藥,盡快把經濟提振起來,有了這個後盾,就不用擔心被層層圍堵,有底氣堅定走自己的路。六大內銀剛於周四開始全面下調存款利率,正是調理經濟血脈重要一步。
內地住戶存款今年首季激增近十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二〇二一年全年增長。海量資金閒置銀行,與當局激活消費促進投資的目標背道而馳,經濟復甦步履蹣跚,推動內銀下調存款利率既可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和市場,且有助穩定銀行淨息差,為日後調低貸款利率拉動經濟鋪路。
觀乎周五公布的內地物價數據,消費品通脹似有若無,工業品通縮更有加劇之勢,突顯需求十分疲弱,要有效刺激內需,還有賴中央適度放寬樓市管控措施,令涉及房地產的多個行業重新動起來,既可為穩增長保就業創造條件,亦令外資對中國經濟前景改觀,躊躇想撤走的或會三思,想加碼押注的信心增大。不論外部環境如何,最重要是自立自強 。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議員訪台遇阻滯 愈快復常愈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