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5日

社評 社評

與其讓英雄冒險 不如讓醫生治病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上周五(二日)發生震驚全城的恐怖血案,兩名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子當眾命喪尖刀下,疑兇是患有妄想精神分裂症的三十九歲男子,屬於隨機殺人事件。雖說精神病患者未必有暴力傾向,但這宗血案始終反映香港潛藏着極大危機,整體市民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及格,而精神健康服務則長期嚴重不足,特區政府必須嚴肅處理,切勿輕輕一句「個別事件」就不了了之,否則誰也不能保證慘劇不會重演。

無獨有偶,駭人血案翌日荔枝角美孚新邨又有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的男子手持兩把菜刀於大廈走廊徘徊,懷疑受到噪音困擾而導致行為失常,持刀男子最終被荷槍實彈的警員制服。

兩名女子在荷里活廣場遇害之時,兇案位置附近酒樓一名廚師輝哥見義勇為,而拿着兩張圓凳衝過去拍向疑兇,對方沒還擊,靠牆站在一旁嚎哭,直至警方到場拘捕。此外,還有幾位熱心路人奮不顧身,為倒在血泊中的兩名女子急救。這些市民毫無疑問都是值得嘉許的英雄,展現人性光輝,然而,他們當時其實身陷險境,要不是疑兇似乎突然清醒停止繼續施襲,後果不堪設想。

防止精神病患者危及公眾安全,最佳辦法莫過於預早提供適切治療。卻可惜,香港的精神科醫護本已比例甚低,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人手不斷流失,醫生流失率百分之七,護士流失率百分之八點五。醫管局精神科穩定新症各聯網排期需時長達一年至一年半,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港大臨床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直言情況不可接受,因為患者等候時間太長,容易出現病情惡化。他認為醫管局應加強公私營合作計劃,分流患者至私營機構,以減輕公營醫療負擔。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精神科醫生與人口的標準比例為一比一萬,香港現時的比例是一比二萬,遠遠不達標。屋漏更兼逢夜雨,接受公營醫療系統診治的精神病患者由二〇一六年的二十二萬八千人,增至今年二十九萬三千人。另一方面,去年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顯示,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四十七點六四分,比前年的四十八點零三分稍降。根據世衞標準,低於五十二分屬於不及格,香港連續五年「精神不健康」。

香港整體醫護人手嚴重不足乃眾所周知的事,如今更加暴露出精神科是何等的捉襟見肘。行政長官李家超聲稱,政府會加強四方面工作,包括警方加強市區巡邏;醫務衞生局與醫管局檢視精神科治療、康復服務及流程;醫衞局盡快召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探討應對精神健康事宜及提供意見;社署強化社區支援服務,通過二十四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加強服務。

所謂加強工作,無異於「亡羊補牢」,實際作用待觀察。歸根究柢,解決問題之道需直接大量添加精神科醫護人手,長遠來說必須在地培訓,短期而言不妨響應特首經常宣之於口的「搶人才」,向外地招手。

正如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林一星接受電台訪問時稱,如果按現行制度,但不增加資源人手,難以解決問題。他指出,要短時間內訓練大量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有困難,希望可以讓現役人員分擔相關支援工作,例如部分註冊社工進行再培訓,為精神健康患者提供支援,或者加強輔導員的訓練,協助處理抑鬱或者面對壓力問題的個案。林一星又提到,現時精神健康服務未能達致有效分流,建議把精神健康服務納入地區康健中心,基層健康家庭醫生可以為輕度與中度精神健康患者提供支援,至於思覺失調等嚴重患者,可交由精神科專科醫生集中資源診治。

最近這幾年,香港經歷過反修例風暴和新冠疫情,確診患有抑鬱症的人數增加接近兩成。李家超說「香港仍然是安全城市」未免過度樂觀,政府必須加緊重視市民的精神健康,方可防患於未然;對於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治療和跟進工作更要倍加留神。與其讓英雄冒險,不如讓醫生治病,行政長官應該責成醫衞局和醫管局從速提升服務質素,強化精神科刻不容緩。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