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日
近日網上熱門話題除了國泰空姐「講閒話」事件,就是將軍澳一個私人屋苑單位內「主力牆」遭擅自鑿穿,引起軒然大波;接着又有公屋單位在黃雨下被雷劈,大家議論紛紛,卻無心情談論市況,事關近月住宅交投十分淡靜,放盤小業主大感無奈,準買家普遍抱觀望態度,少不免再觸發對俗稱「辣招稅」的反思。這些特殊的逆周期印花稅措施,原意為遏抑樓價失序飆升及協助市民上車,惟當形勢有變,若因而導致成交「動態清零」,豈不是事與願違。樓市畢竟是支柱產業,牽連廣泛,甚至可說是支撐經濟繁榮的其中一道「主力牆」,讓其「凌遲式」崩毀,有機會重演一九九八至二〇〇三年的危機。
本港去年底放寬防疫限制後,樓市隨即迎來「小陽春」。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今年首季私人住宅樓價指數上漲約百分之五。另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首季二手住宅成交量接近一萬三千宗,較去年第四季增加差不多六成。
然而,這輪「小陽春」非常短暫,踏入四月後,兩大代理商中原和美聯統計的二手樓價指數皆掉頭回落。更大問題是,交投恍如被「點穴」,例如太古城、黃埔花園、沙田第一城等十個傳統大型屋苑,五月份僅錄得九十四宗成交,較去年同期(疫情嚴峻之際)暴降逾五成,創近五年新低。
綜合市場分析,近期樓市成交慘淡可歸結為四大原因。首先,內地四月以來公布的經濟數據疲弱,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連續兩個月陷入收縮區間,復甦動力明顯轉弱。這不免影響內地及香港投資市場信心,被視為前瞻指標之一的港股恒生指數自四月迄今累瀉近一成,樓市亦難獨善其身。
第二,美國聯儲局加息號角吹不停,本港銀行雖未「跟足」,卻已四度上調最優惠利率,目前承造樓宇按揭實際息率逼近四厘,令買樓人士供款負擔沉重。特別是在金管局逆周期壓力測試要求下,一些原本有條件買樓上車的打工仔,現在未必「計得掂數」。
第三,隨着樓價回落,理應有投資者考慮入市買樓收租,又或吸引部分家庭籌謀「細屋換大屋」,間接促進樓市正常流轉。但觀乎五月份十大屋苑成交不足百宗,收租客和換樓客似乎都未有出動。事關任何人購買第二個或以上物業,須繳付「雙倍印花稅」;儘管換樓人士可申請退還額外稅款,惟在淡市中,未必能於一年限期內順利「先買後賣」,或許因此打消換樓念頭。
第四,將軍澳日出康城一個三房單位最近被揭擅自拆除部分主力牆,據聞該單位立刻被多家銀行「暫停估價」,且可能使樓上樓下受牽連。日後準買家睇樓時必定打醒十二分精神,看清楚單位內櫳有否異常,同時詳細查閱圖則,以免有手尾。短期內,買家入市步伐難免會被進一步拖慢。
綜上所述,本港樓市備受諸多負面因素困擾,價量俱萎縮,部分大型屋苑買賣更頻頻「捧蛋」。宏觀經濟、美國加息、拆牆意外等因素並非港府能夠獨力掌控,但「辣招稅」則肯定屬政策自主範圍內的事。回看十多年前開始推出「需求管理措施」,正值環球金融海嘯後,美國啟動量化寬鬆大舉放水救市,熱錢四處流竄,推升住宅物業等資產價格,特區政府連番出招的原意是遏止樓價癲升,防止內地人來港亂掃物業。時移世易,這些年樓市「下行風險」不亞於「上行風險」,價格走低兼交投疏落,不論關乎信心抑或購買力,市況都不可能稱為健康。
正如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早前指出,「辣招稅」已完成歷史任務,再不取消只會窒礙整體經濟發展,甚至「阻住地球轉」。房地產有着長長的產業鏈,涉及建築、裝修、家具、銀行等眾多行業,亦左右政府庫房收入,倘樓市長期低迷,必定影響財富效應及經濟動能。
當前經濟復甦勢頭還須大力扶持,加上積極增加住宅土地供應的成效逐漸顯現,還有以十萬計的勞動人口減少,中產階層流失,樓市供求結構跟以往不可同日而語,政府若堅持「一本通書睇到老」,恐致過猶不及。當局或許擔心撤辣後一旦樓價快速反彈,會被千夫所指;然而,若等到冧市證據確鑿無誤,又恐怕為時已晚,故須具前瞻性和制度自信,以顯駕馭功架。
在「房住不炒」原則下,樓價當然不宜無序飛升,以免影響市民安居樂業;惟樓市也是支撐經濟繁榮的「主力牆」,貿然被拆毀,同樣非市民之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澳門恢復報確診數字 香港自有盤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