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2日
美國明年總統換屆選舉,看來又會是拜登與特朗普對壘,雖然暫仍有其他參選人。拜、特兩人都在爭第二次總統任期,都要徹底否定對方,勢同水火;然而在主要經濟策略方面卻如出一轍,不管誰勝誰負,換屆難以帶出新方向。
拜登瓶子裝着特朗普的酒
明顯可見,特朗普當總統時對中國產品大加關稅,到拜登接任照樣維持。特朗普鼓吹買美國貨、僱美國人,呼籲把製造業從海外調返美國;拜登宣揚在美國境內投資、製造、買本土貨,要重建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首府。兩人主張如此,實質有何區別?美國公共電台便援引評論說,「拜登瓶子裏,裝着特朗普的酒。」
拜登幕僚反駁此說,聲稱分別大,指特朗普只口講,拜登則系統地落實。拜登所屬的民主黨中人承認,特朗普冒起和一度當選,確實警醒大家留意到思潮轉變。
先前的主流經濟思想強調自由市場,反對政府干預,「產業政策」說不得,因為政府無本事選秀;對外是着重推動自由貿易,見牆拆牆、遇障搬障,堅信全球化大潮將乘托起大小各國。經過美國列根和英國戴卓爾夫人的政策措施,整套經濟理念,1989年由經濟學者約翰.威廉森冠名「華盛頓共識」,扼要為:嚴財政、減規管、自由化和私有化。
威廉森重視政府嚴格財政紀律、達致收支平衡。在「華盛頓共識」下,曾屢次迫令困難的第三世界國家過緊日子。時移世易,華盛頓逐漸以行動打破原共識,放縱財政,任由聯邦赤字愈滾愈大;目前面臨又一次突破借債上限。
以往拜登當國會議員時,屢表決支持締結貿易協議,如今換了取態。現在貿易被戴上了引致失業的標籤。藍領僱員本是民主黨基本票源,上次大選卻大批轉投特朗普。
富豪特朗普與藍領工人是生活在不同世界,但他講出一套反對華府成規的論述,挖掉民主黨牆腳。面對下次大選,民主黨要把流失的選票吸引回來,也得換個說法。
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蘇利文上月底在布鲁金斯學會演說,稱美國在二戰後領導建立的國際經濟秩序,根基已現裂縫,如今要打造新的共識。他避說自己提出,謂「一些人稱這為『新華盛頓共識』……」。「一些」什麼人呢,還有誰認同有關主張?
蘇利文演說開頭講新挑戰,列舉數項,卻不提聯邦債務危機、銀行倒閉風險、流動性與高通脹等重大問題,而繼續轉移視線去怪責國外,強調為與中國競爭,必須讓政府加強介入市場。
獲諾貝爾奬的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發表的文章,已論證國際經濟根本不能與企業之間競爭相比,外貿收支並不反映國力強弱,美國外貿赤字並無導致國民生活水平下降,生活水平的提升取決於國內生產率的改進,而非看與外國競爭力對比。外國經濟好,給美國提供更大市場,還可供應更多優質廉價產品,雙重得利。
針對中國 轉移民眾視線
現在蘇利文所說的,尚未知能否形成共識,而他以官方身份判定了「華盛頓共識」瓦解。他質疑市場配置資本失效,支持政治干預經濟。在華府,拜登的瓶與特朗普的酒,都針對中國,以對外經濟策略轉移國內民眾的不滿;但美國內政深陷矛盾,以政治干預經濟,爭議更多。
拜登政府先前修例,方便退休基金投資决定可考慮「環境、社會效益和企業管治」(ESG)。共和黨在國會通過議案反對修例。結果拜登3月否決了國會決議, 是他就任以來首次行使否決權。
共和黨人指稱該修例是搞「『覺醒』資本主義」,使投資政治化,損害收益。「覺醒」(Woke)在反覆使用中,被加以負面標籤,有「愈醒愈窮」(Go woke, go broke)之說。石油行業是共和黨傳統支持力量,故有國會的反修例決議。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元宇宙城市的崛起:從首爾到香港 |
上一篇: | 地緣政治衝突不休 人工智能恐釀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