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20日

劉健宇

創科驅動漁農業對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就糧食安全問題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主席強調必須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區政府早前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對香港漁農業發展雖有新的措施,但與深圳及新加坡通過創科驅動漁農業糧產自給率的「硬指標」相比,香港卻未能看齊。香港發展漁農業必須以對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為本,並應通過創科達致糧食自給以減輕國家負擔。

香港糧食自給減輕國家負擔

基於我國人口、糧食產量等數據,相關部門計算若要達到95%自給率,最少需要18億畝耕地──現時全國耕地面積約為19.14億畝左右(佔全球7%)。有關部門矢志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盡可能多增產,大豆和油料自給率持續提升。根據港府資料,港人每日消耗的新鮮糧食多由外地輸入,而本港生產的糧食則旨在補充不足,而非用來與市場的主要供應來源地競爭。因此,本港只着重於出產高價及新鮮的食物。

由此可見,香港糧食主要從外地入口,在國際局勢穩定的時期自然享受「全球分工」的紅利,但當國際局勢不穩(例如早前俄烏戰事導致國際糧價上升),香港未能從外國進口糧食的話,只能向中央「伸手」,此舉無疑將加重國家負擔。近年不同城市均通過創新科技、補貼,提高漁農從業者的積極性,並提高漁農產品的效益。本文將通過新加坡與深圳兩個以金融、創科聞名,但又大力推動漁農業發展的城市,為香港提供參考經驗。

國務院2022年發布的《關於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提出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從2020年的60%,增長至2025年的64%,其中一項大規模應用便是「垂直農場」。內地較知名的垂直農場包括中科院植物所與福建三安集團共同發起,總投資約70億元;該廠不單輸出蔬菜產品,更輸出其照明設備、植物工廠生產模組等。位於深圳的喜萃植物工廠則是國內首家大型商業化垂直種植植物工廠,3000方米的植物工廠日產能力在1萬棵菜左右。

中國新加坡大力發展垂直農場

新加坡亦於2019年提出增加國內糧食產量,並於2030年達到30%的自給率(30 by 30 Initiative),當中便包括發展垂直農場。由於當地只有1%的土地用於耕種,因此便通過規劃,將位於新加坡西北部的林厝港(Lim Chu Kang)作為漁農業創新及生產重地。而在香港旁的深圳雖以創科、金融見稱,但仍有2.84萬畝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任務。2022年深圳市的考核任務便在「深汕合作區」設有農業指標,當地更全面實施糧食種植補貼政策調動及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該市更於2023年4月發表《深圳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徵求意見稿)》,提出多項農業政策措施。

與上述地區相比,雖然港府於2016年推出「新農業政策」,但其目標並非推動香港糧食自給率提升,而是「協助提升本地農場的競爭力,以及利用優質農地作農業用途,推動本地農業現代化和持續發展」,當中更不涉及任何具體績效指標。對業界較有意義的措施包括出資8.3億港元興建位於古洞「農業園」、設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及進行多層式禽畜養殖場建築設計指引的顧問研究等,港府實應參考內地省市的經驗,提出「糧食自給藍圖」,在國際局勢危急的關頭,不成為國家的「伸手黨」。

星洲深圳以科技提升漁獲自給

另一邊廂,深圳近年大力推動漁業科技創新,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海洋漁業局)於2022年與多間漁業創科公司簽署《深圳市深藍百箱計劃戰略合作協議》、《深圳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大力發展深遠海新型養殖,開展海洋牧場、人工魚礁、深水抗風浪網箱、海上綜合漁業平台和養殖工船等漁業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和投資,藉此建設中國藍色種業研究院(深圳)、深圳現代漁業(種業)創新園。

目前,深圳市現代化海洋牧場示範區已啟動建設,同步推進4艘10萬噸級「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工船」建造。根據規劃,深圳漁業經濟總產值將於2025年突破100億元,帶動全產業鏈總產值逾1000億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區和示範區;2035年將成為我國現代漁業產業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的城市範例,大灣區漁業消費體驗中心,我國現代漁業管理改革示範區、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特色標杆等。

新加坡食品局(SFA)則於2022年推出水產養殖研究發展計劃(Aquapolis),塑造新加坡成為可持續熱帶水產養殖的研究和創新先進中心。該計劃是當局注資約1.8億港元的發展計劃之一,除了讓當地國家林業局、淡馬錫生命科學實驗室、新加坡國立大學等科學家聚首一堂外,更有多項計劃提升水產的生長速度、減低死亡率。

反觀香港,政府早前注資成立「漁業持續發展基金」,並計劃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於年內指定四個新魚類養殖區(共600公頃),並分階段提供數個配備現代化海產養殖設備的新式深海網箱,讓漁民團體租用;環境及生態局亦擬與業界攜手制定「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通過財政、基礎設施、土地和技術支援等,長遠提升本地漁農產品質量、生產力和產值。但與深圳及新加坡相比,香港實應大力投資漁業科研,提升漁獲效益,並制定漁獲自給率。長遠讓本地市民能夠多品嘗「香港製造」的漁農產品。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