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2日
3月10日,當全球目光仍緊盯着中國兩會期間,北京突然出現令國際外交圈大跌眼鏡的驚喜一幕:中東地區兩大傳統敵對國沙特阿拉伯及伊朗代表與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在北京聯合發表中沙伊三方聯合聲明,沙伊雙方恢復邦交,承諾兩月內重開大使館,並恢復雙方在1998年及2001年簽訂的合作和安全協議,兩國將尊重對方主權,互不干涉,結束7年來的對峙。
沙伊兩國恢復邦交當天,事前毫無跡象,而且正藉北京每年最重要的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成功斡旋沙伊兩國復交,無論是對沙伊兩國關係,對中東地區安穩,或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可謂「平地一聲雷」,撼動全球。當然,無人可擔保兩國從此化干戈為玉帛,但這個消息讓全世界尤其美西方出乎意料,不少留意中東局勢的人士均了解斡旋的難度之大,即便是一直對中國抱有偏見的部分西方媒體,也不得不表達對中國的肯定。
筆者對中東及伊斯蘭教各國歷史、宗教、文化、相互之間恩怨情仇等認識有限,但從相關報道知悉沙特阿拉伯與伊朗同為伊斯蘭教國家,前者屬於遜尼派,後者為什葉派,兩派衝突達千年之久。再者,沙伊兩國存在種族差異、政治、軍事糾紛,在2016年發生了一名著名的什葉派教士及另外46人遭受沙特處決的事件,成為一連串外交風波的導火索,導致兩國斷交,增添了中東局勢的不穩定。
國際上對於調解沙伊兩國糾紛作出不少努力,但7年來一直未有太大成效。美國長期在中東地區具有主導性影響力,透過國家之間的恩怨情仇為槓桿,以對抗性外交布局,「拉一派,打一派」,從中上下其手,撈取政治經濟利益。美國利用伊朗核問題對其實行制裁,拉攏海灣國家進行圍堵,企圖孤立伊朗。沙特方面,雖然是美國在中東最密切的盟友,近年隨着美國由能源進口國轉為出口國,減少依賴之餘,更成為沙特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同時拜登上台後,美國加強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考慮到國內外政治因素而拒絕凡事支持沙特王室。以上的情況讓沙特等中東國家產生疑慮:究竟美國是否值得完全信任及依賴?中國體現出來的大國擔當,成為沙伊兩國共同選擇。從3月10日的聯合聲明中,沙伊兩國除感謝中國協調成事之外,更兩次對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促和努力表達謝意,中國大國外交之實,可見一斑。
中國反霸權棄冷戰
宏觀而言,中國這次的調解難度相當大,並非純靠國力能夠達成。事實上,沙伊兩國過往兩年已在伊拉克和阿曼的中介下進行過多次談判,而兩國緩和關係的背景也離不開美國逐漸淡化在中東角色的大勢。沙伊衝突一直被認為極難對治,因為不是單純利益衝突,而是曠日持久的宗教敵對等深層次因素,加上美國從中推波助瀾,調解在以往是「不可能的任務」。和解有內因推動:兩國在長年的對峙中了解合則兩利,鬥則兩傷,頻仍的軍事對抗使得國防開支一直增加,民生凋敝。中國隨着國際地位的上升,信譽和經濟實力已經得到世界認可,作為足以抗衡美國的新興勢力,順理成章地成為沙伊兩國尋求和平與發展的公正裁判。而這次中國能完成最後一公里,促成復交,和她一貫堅持和平共處的外交原則有密切關係。
中國在俄烏衝突後發布了12點立場,反映了中國在國際政治中奉行的基本原則,其中包括「尊重各國主權」、「摒棄冷戰思維」等,突顯中國「反霸權」的外交思想,與美國的所作所為南轅北轍。習主席在去年發布《全球安全協議》,並在本年初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文件》稱,習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以團結精神適應深刻調整的國際格局,以共贏思維應對複雜交織的安全挑戰,旨在消弭國際衝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推動國際社會攜手為動盪變化的時代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實現世界持久和平與發展。
有別於大部分美西方國家,中國的國策從來不依靠戰爭掠奪、殖民作為其發展之道,在外交上堅持透過協商對話解決問題,力求共同繁榮發展,尊重各國在文化、宗教、政治上的差異,與仗着自由民主之虛名,行政治顛覆、軍事武力介入別國、坐收漁利之實的霸權行為大相逕庭。建基於實際利益的關係,有時候比高談闊論的理想更能取信於人,只有推動各國和平共處、平等共商、共建、共發展,才能持久共享、共榮,才是中國持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深化改革開放、化解產能過剩的最有利方案。與美國的「美國優先」一比,中東國家在判斷誰才是能交的朋友這個問題上,答案一目了然。
中國傳統愛好和平,主張以德服人,政治上,孔子倡議「和而不同」,孟子亦主張以「王道」benevolence(仁慈、善行)精神平天下,提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打着仁義的虛假旗號,以武力稱霸可以顯赫一時,不能強霸一世,綜觀世界歷史,窮兵黷武如羅馬帝國、透過侵略殺戮而殖民地遍全球的「日不落帝國」,最終都土崩瓦解,唯有以德服人,才是讓他人心悅誠服的關鍵。1954年,周恩來總理倡議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現今習近平主席提倡的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異曲同工,處處彰顯中國人的世界大局觀。
中東緩和靠近東方
隨着中東局勢在2023年「總體緩和、局部震盪」的勢頭大有機會延續,「中國方案」對中東地區的吸引力將會愈來愈大,中東向東方發展的步伐將加速,這對中國整體、對香港而言也是一個擴闊經濟增長點的良機。
中國與沙特之間的經貿關係在美國成為原油出口國後更為密切,中國作為沙特最大的石油買家,部分交易以人民幣結算,沙特從中所得的人民幣需要尋找投資渠道,以效率與安全計,首選必然是香港──香港是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擁有成熟及蓬勃的金融市場、完善監管體系、資金自由出入、擁有中國境外最大人民幣資金池、一系列金融產品、背靠中國內地及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等,是中東國家經濟轉型、經貿及投資的最佳選擇。特區政府於2014年發行伊斯蘭債券後,市場上已有不少伊斯蘭金融產品及服務陸續推出,切合中東各國資產多元化配置的需要,香港只要做足準備功課,大膽走出去,勇於引進來,發揮固有的各種優勢,定可乘勢而上。
經貿以外,文化是建立關係的重要環節,對有意發展中東市場的企業尤為值得重視。基於歷史原因,香港的文化組成主要由東方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為主,對於中東文化的底蘊──伊斯蘭文化所知有限,語言交流上也存在困難。伊斯蘭文化源遠流長,有一套獨特的語言、音樂、藝術乃至於價值觀、思考模式,值得深入了解。站在經商的角度,也只有入其國、知其禁,才可避免因文化不同引起誤會,有些人對伊斯蘭教人士帶有偏見,正是由於不了解。
香港商人沈運龍博士有「中東王子」之稱,在沙特等海灣地區積累超過40年的業務經驗,據說當年初出茅廬在沙特阿拉伯創業,也曾經因為疏忽發生小插曲,他在做展覽時曾經在宗教時限過後仍在做買賣,因而被宗教警察拉走打藤。可見掌握當地文化風俗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伊斯蘭文化,才知道買賣什麼商品、提供什麼服務不會牴觸伊斯蘭教的法規法律,明白顧客需要的服務和所講的語言,穩步向前發展。
文化是建構軟實力的關鍵部分,本質是生活方式和思想,構成價值觀,影響人的社會行為和道德。筆者年幼時,看荷里活電影中白人牛仔打殺「紅番」,認為前者是正義之師,甚為興奮,成長後才知道前者是侵略者,後者才是原住民及受害者,可見文化對心智未成熟年輕人的影響,可以極為可怕。
回看2019年黑暴時期,有說現今世代的社運不是純粹物質性的抗爭,而是「價值觀之戰」,香港深受西方文化影響,西式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偏頗隨着資本的滲透,影響了一輩人。隨着國安法實施,明面上的暴力抗爭已經難起波瀾,但各種軟對抗依然存在着,媒介可以是媒體、藝術、電影等,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這就是文化滲透的可怕之處。
打鐵趁熱吸引商機
不論從經貿、金融或是政治安全角度,海灣地區的石油出產大國正進行經濟轉型,而因為與美西方關係逐漸褪色的原因,加上東方(尤其是中國)的龐大市場,海灣各國東來投資及經商將持續增加,香港應主動爭取成為其經貿及投資的樞紐;未來對香港的金融、工商管理、貿易、專業服務等的需求,必將有增無減,假如香港各行各業從業者能主動學習中東文化,能夠與操阿拉伯語人士(全球約有2億以上)溝通,了解他們的文化、喜好、禁忌等,必更具競爭力。
筆者建議,政府可以積極增撥「持續進修基金」及擴展覆蓋範圍,推動學習阿拉伯語言的熱情,也可以組織智庫團隊、大學等,對阿拉伯地區進行系統性學習調研,包括當地的歷史、文化等,為日後的交流合作打好根基。音樂和運動跨越地域和語言,政府應善用香港擁有的各種國際賽事平台及場地,推動香港與中東地區的文、體、旅交流,增加彼此認識。例如,沙特國營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冠名贊助的國際高爾夫球賽「沙特阿美石油團體系列賽」,將於今年10月首次在香港粉嶺高球場舉辦;香港亦可以通過文化藝術盛事基金與中東地區合作,促進伊斯蘭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交流,建立友誼互信。
現在,香港應該打鐵趁熱,乘着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特首李家超相繼成功訪問沙特中東等地的時機,主動邀請內地全國及各省市工商聯、貿促會、商協會等,與香港各個商協會及專業團體,「併船出海」共同出訪、考察阿拉伯灣區國家,既可增加陸港兩地業界相互交流及協作,亦可探索個別或共同發展中東市場的可能。透過陸港兩地共同恊作,香港除了可從中發掘商機外,也能助力國家走出去,一是由於香港與中東地區因歷史原因長期與西方世界有經貿交往,比內地較有共同的商業語言;二是香港在金融、法律、會計等方面的專業服務上比內地更具優勢,可以成為兩者之間的橋樑,協助內地企業在前期風險評估、業務營運、風險管理、投資及經貿協調等方面作為補給。
香港與中東地區的合作上,起步較新加坡晚,說句公道話,我們不能忽視兩者的異同,切忌妄自菲薄。新加坡是一個獨立國家,香港則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兩者在對外事務的自由度上有很大差別。
香港有着背靠祖國的優勢,「一國兩制」更是世界上偉大的獨有創舉,作為超級聯繫人,香港有着無可比擬的角色,過去只因多方受制未能長足發揮。不論是國家或是香港,都面臨着外部勢力的干涉和阻礙,如今這些因子難以興風作浪,國家的地位和國力一直提升,香港也步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理應有更突出的成績。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這次成功斡旋沙伊兩國復交,便是明顯一例。香港「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及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足以在中國外交愈發成功之際,同步飛躍。
香港專業聯盟主席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