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3月22日

余錦賢 香港脈搏

一日連爆大新聞 市民滯消兼麻木

特區政府建議修例容許維港填海、港鐵票價調整引入利潤掛鈎機制、三條海底隧道晚間劃一收費20元、《法律者執業條例》刊憲……上述每一項政策均牽連甚廣,對社會民生影響甚大,幾單重磅猛料本來可「分流」公布,成為傳媒連續幾星期的頭條新聞,惟港府高層卻選擇在昨天以燒煙花方式一炮過發放,背後有何考量耐人尋味。

首先登場的是行政會議通過港鐵票價調整機制,有關做法多年來無甚改動,傳媒要即日消化艱澀的計算方程式殊不容易。「碰巧」港府昨天向立法會提交多份文件,當中包括極具爭議的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容許維港填海,消息隨即激起環保團體齊聲反對,擔心維港一旦失去法例「保護罩」,日後能否保存「水深港闊」的傳統優勢。

另一邊廂,備受司法界及政圈注視的《法律執業者條例》昨天刊憲,今日遞上立法會審議。傍晚再傳出行會通過新版三隧分流方案,惹來全港車主關心。

筆者聽聞,添馬內部事前也察覺到同一天發放幾單猛料,勢必造成「新聞大塞車」,故有官府中人曾勸喻可否把維港填海的文件另擇吉日披露,可是最終不知何故並無作出疏導。亦有負責相關政策的官員嘗試「分流」,例如把三隧價格調整方案記者會安排在今天舉行,以免與昨天的港鐵票價調整機制新聞發布會相撞。

熟悉傳媒運作的人士,大概理解每單新聞皆有延續性和發酵期,尤其政府公布重大民生政策後,普羅大眾的反應、學術界的討論,隨時左右官方施政,當局很多時會順應民情作出修訂,這是一個成熟公民社會的健康表現。倘若官方一日之內拋出多單重磅消息,報章版面、電視台播出時間(air time)在「大塞車」下難以幾何級數增加,市民短時間內亦消化不了海量重要新聞,甚至出現資訊疲勞,遑論有足夠空間反映社會看法。

早年描述美國政界運作的大熱連續劇《白宮群英》,其中一集諷刺星期五為「TRASH DAY」(拋垃圾日子),意思是官員愛把所有負面新聞集中在周五發布,主要考量到周末較少人閱報,可減少負面輿論、冷卻批評。特區政府官員昨天的連串決定,是完全巧合抑或別有用意,不少人都期待答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