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20日

社評 社評

中美缺乏互信 嚴峻考驗陸續有來

本已矛盾重重的中美關係近日由於諜影疑雲的氣球事件再度惡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雖然在此敏感時刻押後訪問中國的行程,但他在德國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仍趁機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會晤。新華社報道,王毅在應美方請求的非正式接觸中要求美方改弦更張,正視並解決濫用武力對中美關係造成的損害。

美國國務院則聲稱,布林肯在會晤時向王毅強調,中國氣球侵犯美國主權的情況絕對不能再發生,華盛頓絕不容忍任何侵犯美國主權的行為。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又說,布林肯重申總統拜登的立場,指華盛頓不希望出現新冷戰,美國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另外,發言人稱布林肯警告中方,如果在烏克蘭戰爭中向俄羅斯提供物資支援,將會有嚴重後果。

氣球事件糾纏大半個月,美國的反應極富戲劇性,先是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不打算擊落;然後堅稱此乃中國操控的間諜氣球,高調派戰機射導彈毀之;連射四個氣球後出現反高潮,華府承認第二至第四個被擊落的氣球與中國無關,可能屬商業、娛樂或科研用途。

布林肯與王毅面談,雙方基本上各說各話,王毅在會晤前疾言批評美方近乎歇斯底里的做法,顯示對中國的偏見和無知已到了荒謬的程度。如果美國打撈到的第一個氣球殘骸不足以為間諜論提供實質證據,估計此事很快就會不了了之,中美關係惡化的程度僅限於互相制裁幾間公司。

氣球事件若淡化下來,固然有助於拜登口中的「不尋求與中國衝突」,不過這一場外交風波始終反映中美之間嚴重缺乏互信,小小一個氣球也能夠惹來近乎歇斯底里的較勁,未來任何一宗偶發意外都有機會牽一髮而動全身。須知道,美國政壇多的是反華鷹派,適值各路人馬正為二〇二四年總統大選摩拳擦掌,民主共和兩黨的比併招數離不開「看誰對中國更強硬」,在這樣的政治氣氛裏面,即使蝴蝶拍翼也說不定釀成風災。

中美關係最敏感的一環在於台灣問題,而台灣同樣進入選舉周期,兩屆任期快將完結的總統蔡英文會不會前往美國來個「畢業旅行」,藉此增加民進黨再贏大選的希望,目前受到高度關注。一旦蔡英文獲准踏足美國,北京不可能不向華府嚴正交涉,屆時台海危機恐怕又將升級。

台灣歷任總統皆有利用種種名堂訪美的先例,李登輝和馬英九「回母校演講」,陳水扁則繞了一大段飛行路線之後「過境紐約」。如今盛傳蔡英文或受邀在今年五月或六月訪美,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近日回台述職,以及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本周赴美,都不排除與蔡英文訪美鋪路有關。萬一蔡英文真的訪美,又得到美國政要高規格款待,此舉無異於在海峽兩岸投下重磅的政治炸彈。

除了蔡英文可能訪美之外,另一嚴峻考驗將是美國第三號人物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計劃訪台。大家記憶猶新,去年八月,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無視北京連番警告,一意孤行飛赴台灣與蔡英文會晤,結果是解放軍大規模繞島演習,昔日用以阻隔兩岸短兵相接的台海中線不復存在。美國在二〇一八年經參眾兩院通過《台灣旅行法》,並由時任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允許所有層級的美國官員前往台灣與當地官員會面,又允許台灣政府官員進入美國,使得麥卡錫計劃訪台振振有詞。

氣球事件或許確是「中國民用無人飛艇因不可抗力偏離航線進入美國上空」,但此事已經由於中美缺乏互信而掀起軒然大波,那麼假若蔡英文訪美或麥卡錫訪台,卻是絕對的「有人飛機沒有偏離航線進入彼此上空」,政治上的破壞力必定有過之而無不及。

針對氣球事件,王毅奉勸華府「不要再因國內政治需要做出這種荒唐無稽的事情」,偏偏美國的政治需要就是選舉,討好選民的招數就是反華,荒唐無稽的事情只怕陸續有來,北京務須有理有節小心應付。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