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2月29日

社評 社評

通關初期應設內地來港配額

內地防疫政策短時間內迅速放寬,香港亦步亦趨,希望一月十五日前落實兩地通關。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天(二十八日)宣布,取消「疫苗通行證」安排及「檢疫令」,不再定義密切接觸者,所有社交距離措施亦撤除,包括「限聚令」和一點五米餐桌距離等等,只繼續維持「口罩令」。

李家超解釋,放寬措施是因為整個社會已達至相當高的疫苗接種率,本港已確診人數超過二百五十萬人,社會已建立較為廣泛的防疫屏障,香港有足夠及有效的抗疫藥物,醫護人員已累積豐富經驗,三年抗疫經驗令市民對新冠病毒有更多認識,並有更好的自我防禦能力,政策會聚焦防重症和防死亡,保護一老一幼高危組別。關於維持口罩令,原因是現時處於流感高峰期,為免流感及新冠疫情雙重夾擊,所以依舊有必要強制大眾佩戴口罩。

疫限鬆綁當然是期待已久的好事,有利於社會正式復常,同時有利於中港兩地通關,藉此讓委靡的經濟得以重振。問題卻是,鬆綁忌操之過急,尤其在通關方面,假如一下子容許內地民眾蜂擁來港,彈丸之地的香港經過三年疫情所造成的運作滯緩,肯定承受不了壓力。因此,通關初期應該設定內地來港配額,以免出現「一放就亂」的煩惱。

鬆綁是否操之過急?有沒有科學根據?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還堅稱,不應取消「疫苗通行證」,因為一老一幼疫苗接種率仍低,今年有十一名小童因染疫死亡,「呢個係一個幾嚇人嘅數字」。僅僅四天之後,政府宣布「疫苗通行證」取消,盧寵茂又說:「其實總體有效疫苗接種率三針已達百分之九十四,我們評估維持『疫苗通行證』可帶來的額外效益,或已不及現時它對社會造成的成本。」局長前言不對後語,難免令人覺得放寬疫限乃長官意志,缺乏科學化嚴密演算。

內地撤銷大部分封控防疫限制,無可避免的副作用是疫情反彈,官方現時的講法是呼籲民眾「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一點,跟李家超口中的「市民有更好的自我防禦能力、已識得保護自己」大有異曲同工之妙。既然自己健康自己負責,那麼搶購甚至囤積藥物乃必然現象。據聞,搶購藥物潮已蔓延至日本,東京等地多間藥妝店推出限購令,顧客不能購買超過一盒感冒藥。香港與內地通關之後,亦該推出類似的限購令,否則香港的藥物被瘋搶一空,無異於削弱港人的自我防禦能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近期個別西方媒體抹黑中國防疫政策調整,聲稱中國抗疫失敗,有關言論是充滿偏見的炒作抹黑和別有用心的政治操弄,既經不起事實推敲,更與真相背道而馳。汪文斌指出,疫情爆發三年以來,中國政府頂住了一輪又一輪的疫情衝擊,目前中國的疫情形勢發展總體在預期和可控之中,又認為「各國防疫措施應當科學適度」,不應影響正常的人交往。

抗疫成敗,容後再論,但內地疫情反彈確是事實,在政策收放「換檔」之間,日本公布收緊中國旅客入境措施,要求落地檢測,一旦染疫須隔離七天,中國大陸及港澳航班只可使用東京成田、東京羽田、大阪關西及名古屋中部四個機場,南韓、印度和馬來西亞等等亦有近似安排,美國打算參考相關做法,甚或加強入境管制。至於香港,通關後如何處理內地染疫者,也該準備妥當,以免屆時亂作一團。

香港的醫療系統早已不堪負荷,急症室輪候時間動輒幾小時。盧寵茂表示,政府會保障醫療系統服務和物資,確保有需要的港人可優先得到合適的照顧,醫管局會優先為合資格者提供服務和藥物,非港人不能使用指定診所及遙距診症,非合資格人士使用急症室須繳付較高費用。

香港納稅人得到優先醫療照顧是應有之義,在內地疫情反彈的情況下,通關初期設定內地人來港配額更加顯得有實際意義,留待疫情平伏後循序漸進增加配額才是上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