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不僅是展示和保存物品的場所,博物館也可以在支持地方和區域創意經濟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並可促進社會凝聚力。」香港的博物館有發揮到它應有的功能嗎?這視乎政府的施政和規劃。
撇除冠狀病毒疫情關係,令博物館多次關閉及遊客人數頓減的因素,以2018至2019年度為例,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約有550萬人次入場參觀。而在英國,單是一座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在2018至2019年度已錄得600萬參觀人次。是香港人不喜歡去博物館?是香港的博物館數量不足?還是博物館類型不夠多?和其他大城市比較,其類型和選擇都比香港多。博物館除了有展示和保存的作用,是否可以從文化旅遊角度大力發展呢?
香港現時大約有61間公營及私營的博物館,公營博物館有27間︰包括康文署轄下17間博物館、政府部門設立的8間相關博物館、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營運的2座大型博物館。民間私營博物館共34間,大學設立的附屬博物館有8間,其餘26間是由收藏家、慈善機構、私人企業所營辦的趣味、文物或歷史博物館。
面積遠遜英國
根據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文件,早年的私營博物館大多由大學(例如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及著名慈善機構(例如東華三院和保良局)創立。近年設立的私營博物館,通常由私人收藏家或家族基金在其自置物業開設,平均面積約860平方米。那麼61間博物館數量是否足夠?以倫敦為例,倫敦有214座博物館,是香港的3.5倍。
香港的博物館規模如何?可從博物館的樓面面積評估。香港最小的博物館是位於筲箕灣的「古董電扇博物館」,由私人收藏家經營,面積約17平方米。樓面面積最大的是M+博物館,約6.5萬平方米。而今年開幕的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樓面面積有3萬平方米。整體來說,樓面面積大於一萬平方米的博物館共有7間。面積小於1000平方米的私營博物館,最少也有27間。香港博物館的樓面總面積約28.6萬平方米。而單一座大英博物館的樓面面積9.2萬平方米,等於香港61間博物館總樓面面積的32%。
除了博物館硬件之外,還有軟件。2016年民政事務局成立「博物館諮詢委員會」,職責是就康文署轄下博物館及相關辦事處的事宜,包括建立形象及品牌、業務發展策略及提高公共博物館運作效率,向署長提供意見。第三屆委員會的兩年任期至2024年10月19日。委員會成員28人,設有藝術、歷史及科學三個常設的專責委員會,就公共博物館的發展提供專業建議。
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是一位律師,曾任香港大學副校長,負責大學拓展工作,他也是F11攝影博物館的創立人。藝術專責委員會主席許焯權教授是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創系主任,於劍橋大學獲得藝術及建築史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是註冊建築師。歷史專責委員會主席莫家豪教授,現為嶺南大學副校長,曾出任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研究與發展)以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及社會政策教授。科學專責委員會主席程伯中教授。他在英國利物浦大學獲得電機工程與電子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他曾擔任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及中文大學副校長。委員會的秘書是前科學館館長(拓展)的袁月寶女士。其他委員會成員來自不同背景,包括專業人士、學者、收藏家、藝術推動者、企業家、市場推廣和公關專業人士以及社區領袖,但持有策劃及管理大型博物館的經驗及背景的成員,似乎欠奉。
民間營運困難
特首李家超表示政府銳意推動文化發展,使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文體旅局局長楊潤雄將會領導由業界翹楚組成的「文化委員會」,制定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那麼,未來博物館發展定位怎樣?由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去處理?還是由文化委員會負責?所有政策都需要做研究,博物館政策研究應該由誰去做?如何去做?由博物館專家團隊去做研究?還是經委員會的討論便可達成?
目前香港博物館政策其中一個問題是「發牌機制」。現時香港沒有訂立博物館認證制度,現行《博物館規例》只涵蓋公營博物館,民間人士想營運私人博物館,需要向食環署申領「公眾娛樂場所牌照」。但牌照需要符合消防條例、無障礙通道等條件。不少舊建築物因無法滿足條例需求,不少私營博物館只可預約參觀,妨礙私營博物館的發展和持續。
例如一直有社會聲音提出開設「李小龍博物館」,政府未有行動回應,那麼民間開設私營的「李小龍博物館」的可能性高嗎?考慮到私營博物館每年所需的租金、營運經費、維修費用不輕,入場費和人流不高、政府未有足夠的支援、加上牌照的限制,令想營辦博物館的民間人士卻步。所以香港可能是全世界營運私營博物館最困難地方之一。
當亞洲區多個城市如新加坡、東京也設有《博物館法》來推動博物館發展,為什麼香港政府未有訂立《博物館法》?一個地方的人民質素是需要培養,加強軟實力的建立。你問香港人喜歡去博物館?還是喜歡去食館?答案呼之欲出,亦是香港軟實力落後於同區的原因之一。
現在疫情轉弱之時,旅遊業步向復甦,亞太區的旅遊業環境開始轉向激烈競爭的「搶遊客」。旅遊業更是文體旅局的重要構成。博物館政策更應該重整,帶動香港旅遊業,讓有份量的博物館加強對旅客的吸引力,推動創意經濟發展。
重新構思分工
博物館除了能加強旅遊資源外,博物館基本上有四個功能︰第一是教育,向學生和年輕人提供教育資源。第二是文化認同,認識自己國家和社會的文化。第三是國際交流,策劃展覽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第四是博物館產業發展,無論公營或私營。但是現在香港的博物館都似乎停留於一種「文娛活動形式」;因為康文署始終缺乏一個健全的官僚體制,令它缺乏一個發展性。本來西九文化區應該產生「龍頭作用」,帶動博物館的更新,但似乎西九文化區都是走回一條辦活動模式的路線。香港搞文化活動的其中一個特色,例如《香港藝術節》、Art Basel都是用「進口西方模式」,以英美西方為主導,很少願意花工夫去開發本地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潛力。
所以將來博物館策略應該重新構思以下的分工︰第一,文體旅局應該主動去做一些內部研究,研究和制定未來博物館的策略,大灣區的博物館政策如何?第二,政府應該積極主動推動私營博物館發展,鼓勵地產商利用部分空間作博物館用途。考慮到未來的地產市道,其實很多空置的商場空間是可以改造成博物館,既可利用閒置空間,又可推動博物館產業。第三,公營博物館應該強化和教育的關係,公營博物館應該集中搞和教育相關及人才培養相關的項目。
而私營博物館是產業相關的,政府有政策配套支援。第四,西九文娛區內有M+和故宮文化博物館,而東京上野公園內已經設有五座博物館︰上野之森美術館、國立西洋美術館、東京都美術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香港是否可參考,在西九加設博物館,成為一個博物館群組,讓市民在假日作「一站式文化之旅」。
就團結香港基金今年的報告《全力做大IP交易平台》,發展博物館產業是推動知識版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一個重要平台。舉例,香港應該設立一座漫畫博物館,整理香港多年來的漫畫創作,更可以透過漫畫博物館成立一個組織或Agent(代理人),協助香港漫畫家製造產業化機會。另外,香港流行文化亦可衍生很多博物館的素材主題。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設立「流行文化博物館」,亦可製造大量知識版權專利。所以大地產商應該積極研究如何開設博物館,因為它真的會帶來人流和商機。配合未來大灣區發展大局,香港擁有豐富對內地有影響力的流行文化,如何去活化和製造機會是非常重要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說要招商,「搶企業、搶資金」。招商是否包括招攬一些和博物館產業相關的公司來香港投資發展呢?
綜觀以上,政府應盡快訂立《博物館法》,促進公營和私營博物館的創辦及發展。文體旅局制定追上時代的博物館政策,是強化香港旅遊產業的助力。文體旅局結合香港文化和旅遊的資源,產生協同效應。博物館能夠帶來知識版權的經濟收益、培育人民的藝術修養軟實力、加強學生的國民教育、吸引旅客體驗新的旅遊模式。特首李家超應該重新發掘博物館的功能和效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激進新聞學新發展 |
上一篇: | 如何看待內地疫情防控政策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