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1月7日

胡恩威

香港教育生態與文化安全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及「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肯定教育是發展國家的重要力量。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援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要把香港建設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必須要建基於文化安全的基礎之上。文化安全建基於3個體系︰第一,教育系統;第二,文化藝術系統;第三,傳媒系統。這3個系統對年輕人有很大的影響,當中以教育系統最重要,尤其2019年事件,顯露香港教育制度和青年政策的失敗,年輕人缺乏文化認同導致文化安全出現危機。習近平主席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系統奠定一個地方的人民質素和文化能力的基礎。所以要理解目前香港年輕人的狀況,先從了解教育生態入手。現時香港教育生態有6個特色︰

一、追求學位為目標

2009年推行「三三四」學制之後,大學學位變成了唯一的發展目標。追求學位本身不是問題,但是香港專上教育的主要派位機制「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oint University Programmes Admissions System),以成績好壞為絕對標準,而香港整個教育制度又沒有引導學生作多元發展,忽視學生的興趣和潛質,因此大部分中學畢業生投考所謂謀生實用的科目,成績優異的學生通常表達想當醫生或律師;只有成績較差的學生會選修設計和教育等學科。

二、傳媒吹捧考試狀元

每年傳媒都在反覆強調高中成績考試狀元,但是這些是真正狀元嗎?全世界只有香港這樣高調去宣傳高中考試成績優異的學生,在日本、德國和內地也沒有。高中課程的成績好壞雖然重要,但學生在某一方面成功並不等於其他方面也會成功,社會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而這種模式正正引起年輕人,尤其是選讀藝術文化的學生會充滿着一種自卑感,覺得發展懷才不遇。

三、教育「集團化」

香港大專院校實行「集團化」,例如香港8間大學均有開設專業/持續/進修學院,又有各式各樣的社區學院,開設副學士學位、各式文憑課程等,但整個生涯規劃缺乏了一個專業配套,整個大專的重點都是在學士學位身上,學生質素高低都與學位掛鈎。

四、忽視藝術文化專業之路

香港教育體系裏,藝術文化相關的學科並沒有一個系統去引導學生走向專業之路。內地清華美術學院有附屬中學,美術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統,很早就會「拔尖」,入學要求需要某種專業學科為標準。而香港除了大學聯招,職業訓練局(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也是用成績取錄學生而不是根據學生的專長。例如有些設計學科需要有視覺藝術根柢的學生,但有些學生根本沒有修過視藝科目就進入了設計學系,結果進入學院後要浪費大量時間重新去教。出現這個情況,就是因為整個學術規劃沒有思考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關係和連接,缺乏一個系統性的研究和安排,所以青年人才得不到全面發揮。

五、香港人缺乏藝術文化基本功

大專學院內部並沒有一些具體分工,例如在藝術師資培訓上缺乏指標,也沒有藝術基礎教育,造成香港人的藝術文化基本功非常貧乏。就如每年香港書展雖有一百多萬人參加,但是它並沒有發展和培養香港人深度閱讀的興趣,也沒有着力培養香港的作家。

六、中國學術文化邊緣化

香港的教育體制均以英美系統為仿效和銜接目標,例如香港的大學教育都是根據英美的國際排名,並沒有發展香港的自身標準。一些和中國學術文化相關的科目,經常被低貶誤解,例如《易經》沒有在正統學術體系裏面。所以整體香港的文化生態都是以英美西方為尊,中國藝術文化為次。

進一步了解香港教育生態,可從幼兒、小學、中學到大學四大體系進行分析。

中華文化培育應從小學開始

2020年有1046間幼稚園,本地幼稚園佔897間(約86%),國際幼稚園149間(約14%)。香港幼稚園皆由私營機構、志願團體或私人營辦,服務對象為3至6歲的學童,幼稚園有開辦半日制課程及全日制課程,有高班、低班及幼兒班,培育兒童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發展;為進入小學奠定學習基礎。

2020年有589間小學,公營小學455間(約77%),直接資助計劃小學21間(約4%),私立小學113間(約19%),而在113間私立小學當中,有45間國際小學。

小學基本課程共有8科︰中國語文、普通話、英國語文、數學、常識科、音樂、視覺藝術、體育。雖設有語文科,但沒有文學科。文學指詩詞歌賦,學校只教導學生語文的運用。欠缺書法教學,未能在學生年幼時期培養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認識。常識科沒有提及一些關於最基本的中國藝術歷史,而偏向西方主導的STEAM。

根據教育局《小一至小六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學總上課時數為2376小時。藝術教育佔238至356小時(10%至15%)。這10%的藝術教育除了課時比例少之外,也存在師資不足的問題,很多小學的閒科老師兼教藝術科,而美術課都是教畫畫而已。因為香港文憑試(DSE)以成績為大學收生標準,造成許多成績好的高中生以做醫生律師為目標,成績次等的學生被派去讀教育,很多學生不是立志做老師,而只是成績不理想才讀教育。藝術科老師就更加缺乏。

除了師資的軟體問題外,硬體方面沒有提供足夠資源,學校的音樂室、繪畫室、運動設施有定期更新提升嗎?本地小學都有不同的情況,比較好的學校提供的設施比較多,但很多普通公營小學都是在課室裏進行。

私立及國際學校在藝術師資和硬體資源方面,比香港目前佔大多數的公營小學更有系統,所以私立及國際學校培育出來的學生,對於西方藝術文化的基本認知比較具體和充實。

若果香港普遍自小學開始讓學生接觸中國藝術文化,例如書法、水墨等,便能培養他們對中國藝術文化的觸覺。

目前學習中文並沒有和書法掛鈎,也未有系統地引進唐詩宋詞等中國傳統藝術認識。香港的幼兒教育只着重學生學寫字,這些都是重要的,但是要了解文字背後,如何提升對中國文字和中國書法的基本認知,也非常重要。

價值觀教育及體藝被忽視

2020年共有506間中學,公營中學有392間(約77%),直接資助中學59間(約12%),私立中學55間(約11%),而在55間私立中學當中,有33間國際中學。

初中學生的8個學科︰中國語文教育、英國語文教育、數學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科技教育、藝術教育、體育。根據教育局《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初中總上課時數為2754小時,其中藝術教育佔220至276小時(8%至10%),與小學藝術科課時相若。

由中三至中六,3年高中總課時為2400小時。高中學生必須修讀4個核心科目︰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和通識教育科。教育局《香港高中課程指引》列出,價值觀教育(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和《基本法》教育),連同體育發展和藝術發展,均屬於「其他學習經歷」,這些科目合共所佔總課時比例為10%至15%,即250至375個課時。相對核心科目1125至1375小時(45%至55%),課時明顯地少。

就2022年中學文憑試統計,有49917人參加「甲類新高中科目」考試。除了最多學生報考的4個核心科目︰英國語文、數學、中國語文及通識教育之外,其他較多學生報考的科目包括︰生物(26.07%)、化學(24.16%)、經濟(23.79%)、物理(20.25%)、地理(15.97%)、中國歷史(12.22%)等,以上科目學生報考率有12%至26%。而人文藝術學科,例如視覺藝術(6.9%)、體育(2.2%)和音樂(0.34%),學生報考少於10%。

從中學文憑試報考人數,發現考生只集中在幾個核心科目,其他科目的考生數目並不平均。因為大學聯招,所有學生都必須符合「一般入學要求」。擁用不同興趣、能力和職業志向的學生,必須與其他想成為醫生、律師的優等生競爭,投放過多時間於核心科目,因而不能修讀其他配合自己興趣的選修科目及課程,令科學和人文藝術科目被邊緣化,例如視藝、體育和音樂的考生人數少得可憐,即是高中大部分的資源都投放在同一類學科上。

賽馬會體藝中學曾經嘗試設立專屬學校,成立目的就是發展體藝人才,並設有宿舍,但後來發展也變回一間普通中學,就是因為大學聯招根據學生成績而非根據學生能力,大專收生亦沒有專科要求。舉例,香港大專雖然有很多設計相關的課程,但大專只收取考獲核心科目成績好的學生,不會考慮學生之前有否修讀過視藝科。導致學校只取錄成績好但未必適合讀設計的學生,專業配套和文憑試沒有銜接。

為考試而考試 搵食學科吃香

以前香港有「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之分,一些中文能力好的學生會培養成中文人才。現在教學語言混亂,形成了學校都變成「又英又中」的教育。「普教中」並沒有解決全部的問題,教學語言可能是普通話,但是對中國藝術文化的理解缺乏基礎認知。你問中學生《易經》是什麼?「四書五經」是什麼?文人畫是什麼?中國詩詞歌賦是什麼?他們大部分都一頭霧水,就是因為香港整個制度是為考試而考試。政府是否應該鼓勵多元教育?應該有一個因材施教的分類模式,因應學生不同能力而進入不同類型的學校?是否應該有一些中學可以走中國藝術文化的路線,發展自身教育道路?讓家長和學生可以有一個平衡發展的空間和平台。

就香港現時的教育生態,中學生被培養成只集中修讀所謂「搵食」學科,導致發展藝術文化學科的人才出現不平衡,直接影響香港文創產業的長遠發展,亦是軟實力下降的主因。在這種狀況下,香港能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嗎?能夠和外國作對等的文化交流嗎?

而另一個關連到香港文化安全的問題,就是香港的大學及大專院校的學術領導由英美西方人士主導,重西方模式而輕視中國文化。為何香港未能培養出本地人才去領導大學的學術發展?長期的人才政策必須要處理香港目前的教育生態。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