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七一重要講話中說︰「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青年發展及培養直接影響香港未來發展,培育青年團隊也是令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主要動力。而這個團隊必須要建基於文化安全之上。現在本港的大學及大專學術領導階層,多由西方人士主導,教學又是西方模式。若果大學教育做得偏袒不全面,青年人沒有建立文化認同,又如何達至文化安全?目前大學及專上院校與文化藝術相關學科,出現四大問題。
現時香港各所大學設立文化藝術相關課程,培養本地人才,建構香港軟實力。但部分大學主要學院及學系的學術領導,出現外籍人士主導現象,教學偏向英美模式。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吸收外籍人士來港教學,可協助擴闊學生視野和對外觸覺。惟由外籍人士領導學院及學系,課程由英美西方文化主導,忽視傳統中華深厚文化,學生缺乏中國視野,則香港如何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一個地方的軟實力,有賴具承擔的人才群策群力,持續貢獻。然而外來外籍人士多非以香港為家,缺乏承擔,聘用約滿便離港,何來會為香港長遠發展着想?香港極需培養自己的人才來做學術領導。
大學失去控制學生質量主導權
外地大學不是收一百個學生就要一百個學生畢業,美國大學畢業率甚至低至64% ,學生需有一定品質檢認。而在香港,大學生退學率為3%,因為大學要求學生退學門檻甚高,需要長篇大論去解釋,若學生成績不佳,則多以重修、轉科、休學處理,直到畢業。因此學生的品質控制,基本上大學失去主導權。同時,校內各院系為了爭奪資源,學生平均成績不能太低,所以老師不可以讓學生不合格。
整個大學體制都不重視中國藝術文化,例如書法和《易經》這些都不是必修科。此外,學士學位課程是政府補貼大部分學費,但是裏面有一些「自資課程」出現奇怪現象,很多和中國藝術文化相關課程變成了自資學士學位,學費特別高,變成了退休人士或者某一方面的人士才可報讀。一般學生,如要報讀香港大學佛學系是很困難的,因為它不是在政府補貼的範圍之內。那什麼學科需要補貼?不需要補貼?不是由大學決定,而是由政府一個複雜的行政官僚程序決定。這大大減低了大學的創造性和靈活性。大學撥款委員會(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與研資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都是以英美排名為目標,並不是以香港整體軟實力建設為目標。
除了香港八所大學培育藝術文化人才之外,培育演藝人才一定數到香港演藝學院。香港演藝學院成立於1984年,設有六個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戲劇學院、音樂學院、舞台製作藝術學院、戲曲學院和舞蹈學院,共880名本科生。當年成立是實踐型學院,但近年轉向以國際學術排名為主導,課程英美主導,不是以內地為目標。
根據2022年英國的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演藝學院於表演藝術類別排列亞洲第一位。香港演藝學院號稱「亞洲第一」,只是因為香港演藝學院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而在亞洲其他地區用英語教學的演藝學院比較少,所以香港演藝學院比較容易成為「亞洲第一」。
另一所香港最大規模的設計學院,是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 約二千多名學生。學院採取統一招生制度,而取錄的學生都是 DSE成績偏低的,學生英語能力存疑。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認證其課程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學生作品畢業展以英文為主,未能和內地對接。學生人數多,規模大,入讀學生不需修讀DSE視藝科,學生入學後才補讀視藝。課程以英美主導,畢業生很難到內地工作。現任校長為王麗蓮博士。王博士持有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數學學士、曼徹斯特大學電腦科學碩士、她獲香港電腦學會頒發「2015年資訊及通訊科技傑出女士獎」,她具資訊科技學歷,卻沒有設計方面的專業學術背景。
就目前香港教育體系現狀和問題,如何能重新弘揚中國文化?建構文化安全?文化人才如何達至多元發展?現提供九項具體建議︰
一、幼兒及小學教育
推動有香港和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透過藝術科目做好小朋友的藝術教育基礎,學習五感、培養藝術觸覺等。鼓勵學校運用中國藝術文化素材,讓學生背誦《詩經》和唐詩宋詞,學習中國文字的美,透過中國書法、水墨,讓小朋友自小培養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感情。
小學應深化中國文史哲部分,深入淺出,打下小學生認識中華藝術文化的基礎。學校設施和教材設備亦應提升配合。例如是否類似音樂事務處,設立「國民藝術文化教育統籌處」,提供教學資源給學校。
二、國民藝術文化教育統籌處
成立「國民藝術文化教育統籌處」,提高學生對中國基本藝術文化的認識和欣賞能力。在普及藝術文化教育層面上,教育局應該定下指標,學生需認識那些中國基本藝術文化,如四書五經、《易經》、書法、傳統戲曲(京劇、崑劇、粵劇)、故宮建築、中國建築等,需要有一個系統模式去介紹,培養學生對中國美學的基礎認識。三聯和中華書局已出版大量藝術文化教材,網上及中央電視台也有大量材料,成立「國民藝術文化教育統籌處」可讓專人有系統地去整理給中學運用。
三、引導藝術家進駐中小學
在師資培訓方面,教育大學的師資學術要求應該提升。同時,應該引進更多藝術家到中小學駐校,成為文化藝術教育資源和人才庫,韓國、日本、內地都有很多模式可以參考。藝術發展局和康文署應該更積極參與,引導藝術家和中小型藝術團體進駐中小學。讓藝術家接受基本教育課程訓練後,從事藝術教育的工作,例如陶藝、書法。長期駐校,既可有工作室創作,也可有具體教學課程發展,藝術創作和教育很多時候都應該並存。
四、大學需要提升中國藝術文化的地位
大學裏面更需要提升中國藝術文化的地位,不應該成為閒科。為什麼數學系和哲學系不可以合作研究《易經》呢? 這些創新研究應該鼓勵。中國藝術文化普及教育若果做得好,便能培養香港年輕人對中國藝術文化感情,對於鞏固藝術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會更有效、更理性,而且會更長遠。
五、改革大學聯招制度及收生方法
要引導多元發展,應該改革目前大學聯招方法,鼓勵有志趣學生修讀藝術相關課程。相關學科的入學要求更應該考慮學生的視覺科、音樂科成績,改變目前成績差的學生才讀藝術相關學科的現象。
另外,應該學習內地的藝術文化多元學習。職訓局的課程應該減少學術學位,增加職業培訓,令有潛質的學生入讀。聯招制度應該開放,令大學有更多的收生自主權,讓學生可以分流,選擇報讀自己喜歡的學科。
六、香港演藝學院與本地學校和內地對接
在表演藝術專業和職業訓練方面,香港演藝學院設一條龍教育,成立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例如戲曲人才可以自幼培養,粵劇應該有粵劇小學、粵劇中學,直接與演藝學院對接;而演藝學院亦應改革,與內地對接。
師資培訓方面,可參考韓國Korea Arts & Culture Education Services http://eng.arte.or.kr/。 另設一間新的演藝專業學院,可以由九大藝團主導,負責藝術專業教育和課程發展。很多藝團都從事教育工作,利用這方面的經驗,把演藝專業與內地教育系統對接。
七、升格香港知專學院為專業藝術設計學院
應考慮升格香港知專學院為一所專業藝術設計學院,以培養香港軟實力設計人才為本,效法從前大一、正形等設計學校。課程不應單一變成兩年或三年制,應更着重實踐性和應用性,才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開放學院予香港青年藝術家參與教學,讓其有更多發揮機會,引導學生走向一個更正確的方向。
八、培養香港的學術人才做學術領導
讓本地人才有機會發展,才能營造長期的文化安全。現在大學學術領導以至整個教育體系都是英美唯尊。現在英美標準主導,經常找英美名牌大學的學者出任要職;吸收外來人做教師無問題,但大學學術領導本質上應以本地人為主,中外領導的百分比應該有一個系數作參考價值。培養本地人才是需要長時間去做,過去25年全方位崇尚英美,令到香港年輕人失去學術領導機會。
文化藝術方面,應該引入內地幾家美術學院來香港,和大學合作開設一些非學士學位課程,或者內地美院來港開分校。 因為要有文化安全,先要有文化自主,需要有自家人才,香港要培養自己的學術人才做學術領導,是非常重要。
九、博物館成教學資源
博物館應該成為教育的一個資源,而政府也應該鼓勵興建更多私人博物館,引入更多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例如成立金庸博物館、李小龍博物館、和中國文化相關的《易經》博物館等等,都是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而且這些文化硬體建設,也會製造更多工作機會和發展空間給年輕人。
像內地發展的「創科園」也是另外一個可能性。文創部分是製造旅遊資源最好的多元化模式,例如海洋公園,既有文創部分,也有動物生態部分;故宮文化博物館、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能帶動國民教育,未來5年文體旅局應該集中去做,這是重中之重,因為要建設好文化安全基礎,就需要由國民文化教育開始。
本地人才達至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建基於文化自主、文化自信。文化有了自主自信,便會有能力自主創新。這正正是內地過去改革開放的一個示範。我們要向中國改革開放學習,不是要去複製,內地做得成功的,要學習,甚至乎亞洲其他地方,例如新加坡和泰國,近年也有很多做得出色的地方,更應該學習。因為透過這些學習,才能夠真正進步;一個進步有活力的文化社會,才是構成一個真正文化安全的社會,令教育非政治化,讓年輕人專注在文化藝術的能力上,建立能力後便會有自信和自主,在安全的教育環境之下,培養「一國兩制」下中西文化相通的青年文化人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出咗去隻揪 |
上一篇: | 中小學不妨保留半日授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