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
香港和深圳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有特色雙子城市區域。其他雙子城市有東京和橫濱,但規模完全不一樣。香港和深圳這個雙子城市如果好好發揮,必然產生很大的經濟社會推動作用。香港在大灣區增強領頭力,首要任務要和深圳建立策略夥伴性關係。從前是深圳內地人士多來香港,但香港人對內地大灣區認識不多,除非是企業或者在內地有業務的人士,否則整個香港社會對於大灣區發展都不太認識。
未來香港要發展,必然需要推動香港、深圳「深港雙子超都會」這個概念。「深港雙子超都會」就是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利用「一國」的大局,「兩制」的優勢進行具體分工;但先需要進行融合,尤其是在文化上和社會上的融合,這有幾個好處。當香港擔心人才荒的時候,深圳有一些人才香港是沒有的,香港有一些人才深圳是沒有的;若果製造對流,多合作溝通,便會製造深港雙贏的機會。一加一大於一,甚至乎是十、或者是倍數以上的效應,以下九個建議就是推動製造「深港雙子超都會」的機遇。
第一︰金鐘香港政府總部遷移到新界北區,中環成金融娛樂文化區
香港政府目前十八萬名公務員對內地運作,基本上是不了解。開設一些「國情班」和「國安法班」只是表面政治作用,但具體操作上,香港和深圳市政府需要有更密切的合作關係。要做到這一點,香港政府最重要的是把政府總部遷離中環搬到新界北區,那麼新界北區便有指標去發展,而形成了一個以科技為核心,由河套區以至新界北區的全新中心。這個新區可根據可持續發展及智慧城市方法去設計。
政府總部搬出金鐘之後,整個海旁便可以更新成為一個結合金融、娛樂、文化的區域。香港要成為文化都會,需要更多博物館。香港目前只有西九龍兩座博物館,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所有大型的國際城市均會有超過百間以上大大小小不同的博物館,香港目前嚴重不足。所以騰空出來的政府總部空間,可以建立一個博物館群,再結合娛樂消費、夜生活等模式,營造一個全新的維港海旁娛樂文化金融區,這是香港政府需要做的事。
第二︰推動深港E PASS
香港和深圳居民透過一個模式,港鐵通到深圳,香港人和深圳人可以好像坐港鐵一樣,由荃灣坐車到深圳上班辦公開會,深圳也是一樣。深港E PASS為香港的文化注入更多的活力,例如文化活動、文化項目、文化消費娛樂等事業上,營造更多可能性。這個E PASS透過目前電子錢幣及智能身份證,其實是可以實行的。在推動資訊科技方面,深圳比香港人才更多,若果有這個E PASS便可以有一個分工,金融行業,一間公司可以設兩個辦公室,在香港和深圳都有辦事處。而且因為交通方便,有高鐵、也有E PASS,深圳可以有面向全中國市場的優勢,也有香港面向國際的優勢。在「一國兩制」之下,這種兩地辦公室,需要有E PASS來方便經營者以及相關專業人才,在兩個城市自由流動和溝通;這是可行的,也是必須要做的。
第三︰善用邊緣地帶 設立藝術科技中心
深港之間深圳河的河套區要打造創科,但是創什麼「科」?定位是什麼?要有一個具體的定位。香港開始推動藝術科技(Arts Tech),其實是對題的。因為深圳已經有科技,若果再有藝術的話,便能更加增強整個深圳的影響力。而香港作為發展投資科技,也有一個賣點︰「深圳有科技、香港有藝術科技」這個新結合概念。但是這需要有一個河套區,周邊是可以發展的。
第四︰香港藝術機構在深圳發展空間
香港文化機構,尤其是九大專業藝團,以及香港藝術節,這些機構和平台是否可以在內地經營?例如香港藝術發展局在內地開拓創意產業園區,香港藝術家可到深圳地區工作發展。又例如未來深圳將會興建幾十個全新的表演藝術場地,是否香港專業藝團可以到深圳發展?成為駐場藝團?培養人才呢?
第五︰中小企發展空間
香港政府應該帶頭到深圳和深圳政府合作,開拓一些專門為中小企而設的空間。香港缺乏工作室和空間,怎樣在深圳開拓?這個是需要香港政府的文體旅局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去推動。這樣可以變成青年政策的一個重要構成。
第六︰開設國家級表演藝術學院
發展藝術需要有演藝人才,而演藝人才正正是大灣區所需要的。大灣區需要一間國際級的表演藝術學院,而且是面向中國大灣區市場和亞洲市場的,並且應該以華語為主導;這個也是可行和有實際需要去設立的。
第七︰設立大灣區視覺藝術學院
中國目前三大國家級美術學院是廣州美術學院、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香港和深圳是否可以在深圳設立一間大灣區視覺藝術學院,結合傳統和科技,成為一座全新型國家級的視覺文化教育平台。
第八︰深港藝術科技發展
要做好藝術科技,需要結合產學研。在深圳區建立一間藝術科技研究中心,研究怎樣和業界掛鈎。深圳有科技,香港有設計。香港和深圳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第九︰建立「一帶一路」為本的文化交流智庫
設立一個推動文化交流、「一帶一路」為本的智庫也是很重要。可以思考、構思、試驗不同類型的交流文化模式,研究收集有關全球不同類型文化交流的資料和素材,帶動大灣區走出去,吸引外面的人才到大灣區交流合作。例如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The Japan Foundation)、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法國文化協會(Alliance Française)、香港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 Hongkong)等等。怎樣創立一個全新型、雙向型、合作型、民心相通型的全新文化交流網絡和智庫?也是大灣區需要研究的。
所以要營造深港雙子超都會,應該是未來香港特區政府一個重點。因為超都會做得成,可以解決房屋問題、人才問題、香港教育資源錯配等各種問題。因為深港多流通,香港便會由七百萬人變成和一個三千萬人的都會合作,香港目前很多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有系統和有辦法去解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歷史自信 |
上一篇: | 新冷戰到臨前的香港人才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