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26日

黃裕舜 政思故我在

國際化是香港唯一道路

香港是中國的一座國際城市。我們的本位是要面向世界、促進世界對中國實況的認知,也同時增強中國社會與體制對國際社會完好無遺而真實真摯的認知;同時,也要肩負起在去全球化時代中,繼續維繫中國與外界的共贏合作互動。正因如此,國際化是香港當務之急及重中之重,也是能讓我們重振經濟旗鼓的唯一正確道路。

一、改革開放是中國近代的偉大成就,也是香港關鍵功勞

曾有不少對中國感到興趣的外國朋友問我,個人認為過去一百年以來,中國最為令人震撼的成就與最為關鍵轉折點為何?而每一次我皆會跟他們說:是我國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改革本質上是一個偉大的勞動力釋放過程,通過合理的市場經濟、積極有為的私有化、以實證實踐為基礎的管治哲學轉型,將中國從經濟崩塌邊緣拉回來,讓中國踏上中產化、全面小康化、農村振興與城市脫貧的關鍵道路。開放,將更多的外來智慧及競爭引入,從而推動本地持續的創新及研究。開放,同時也讓中國與世界接軌。站在單純人口總量的角度而言,中國乃是全球化過程底下最為重中之重的得益者及受益人。

開放,讓世界得以認識中國真實的一面,讓具備實力與潛質的國人得以到外留學學習──這也是我們過去數十年在科技、工程、高端產業中發展迅速的主因之一;主因其二,當然便是開放思維下對唯物主義的新演繹及解讀,驅使國家投放大量資源於建立一個現在於不少方面已超越西方諸國的教育及科研制度,通過市場與政府之間的辯證,推動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往前走。

正因為國家領導人當年選擇了與世界更深入地接軌,也因而驅使中國冥冥中肩負起以貿易與多邊主義為外交主體綱領的重責,從而奔上了新時代世界共同管治與領導之路。

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後,中國並沒有選擇封閉,而是持續地同時開拓內需與對外貿易及供應鏈的兩道戰線。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是一種思維及博弈層面上對傳統國際關係的顛覆,也是一種面向世界諸國,表明我們「海納百川」的國際觀。

正因為貿易與經濟有秩序地開放(雖然仍有不少改善與進步空間──包括有必要根治的保護主義及經濟失效之處),所以人民思想也得以進一步開放;在改革開放以後的數十年,人民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人民與中央政府、私企與國企之間的互聯互通,在種種磨磨合合之下,大抵推動國家朝着一個合乎絕大多數人口利益的務實管治作風方向發展。

實事求是,是管治真諦,也是時代奧義。從改革開放,我們能看到務實主義在管治層面上的反映與繁衍;不論理論或框架出處為何,只要能夠實踐人民確實利益,遠離不切實際的唯心主義與虛無主義,便是好的理論與框架。

哪管它是西方、東方、來自天南還是地北的,只要能將綜合國力提高,促進中國加入並在現存國際秩序中扮演更負責任的角色,便是好東西。

改革開放也許確實在若干年份內加劇了國內的貧富懸殊及不平等(也因而才有實踐「全面」小康社會之迫切性,確保不只是一小撮人永遠富起來);也確實助長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不正當權力使用(正因如此,才有過去十年以來的監管體制與私營企業之間利益關係的黨規變動,以及其所伴隨的中央落實針對貪腐、肅清操守有問題官員等一系列問責性改革,以鞏固政府在民眾眼中的威信及地位)。

也有聲音認為改革的步伐及幅度不夠徹底或全面,以一種極端自由化的視角回顧近代中國發展,卻擺脫不了有違政治現實與不切實際期望的思想枷鎖。甚至有個別聲音認為,改革開放乃是一種徹底的方向偏差,偏離了現代中國的管治模式初衷──但這一說法卻忽略了中國崛起及發展,乃是一條需要時間調劑及拓展的漫漫長路。固然改革開放必然有其缺陷,但我們不能以絕對的瑕疵否定相對的改善;不能以歷史上的任何十年,否定或一面倒肯定其他的十年。

為何要將這一點道出來?因為香港本質上便是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大樞紐與基石。想當年,香港正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動力引擎之一,甚至為引擎之首;之所以我們能順利為中國招商引資,一來是因為我們本身文化上與內地的契合(歷史上中華文化的根深柢固),以及與英美等已發展社會的完美對接(普通法制下的法制獲得國際認受性);二來,也是因為我們本身是一個高度自由經濟體,能讓大量資金自由出入當時被視為具備龐大發展潛能的內地市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乃是香港對祖國發揮最大引資作用的時候,我們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燃料及動力,同時也在冷戰後期及後冷戰時代初期的格局中為中國破開一扇窗,間接鋪墊了中國日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的國際化步伐。

與此同時,香港模式為廣東及浙江沿岸等地的經濟特區提供了大量參考性資料與數據,讓技術官僚可以較為去政治化的眼光看待經濟金融政策,當中正是香港的人才、學者、專家與商界,發揮了莫大關鍵作用。

即使時移世易,我們也不能忘記初衷,忘記香港自開埠以來的特色,正是我們的文化開放性、經濟國際性、管治兼容性,以及人口流通性。改革開放並非單純的「國之大事」,也是關乎到香港在國家整體經濟內循環中的定位,以及將國家連結予全球經濟這個「外循環」的「特區大事」。在千禧年代初,香港在金融海嘯及沙士疫情之後的經濟復甦,與內地「自由行旅客」及投資者「往外走」不無相關,甚至乃是因其而起──可謂是一種另類的命運巧合。在雙循環與「一帶一路」之間,存有着龐大而關鍵的發揮空間,讓香港能大展鴻圖。時至今日,香港在經歷了國際社會多番施壓、抹黑、嘗試脫鈎後,更必須積極而正面地力爭上游。深化國際化是我們必須行走的道路。若此時此刻繼續蹉跎歲月,故步自封,只會將我們歷史角色扼殺、引喻失義。

二、香港必須繼續開放

現屆政府在上周五宣布,把香港長達兩年有多的酒店檢疫政策取消,正式打響了復常道路第二炮(第一炮是「3+4」),象徵着香港向世界全面重開又邁進了一步。我認為今次特區政府願意果斷而破釜沉舟地引入並落實「0+3」方針,乃是非常值得讚賞的舉動。固然可能是遲來,但絕比不來為好。

這一舉動也充分反映了中央政府期待香港善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協助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爭取軟硬實力及維持國際與中國之間高度聯通,從而在這動盪非常的時代中,為中國通往世界維持一道暢通無阻的渠道。唯有繼續將自身開放,香港才能捍衞國家利益,同時協助港人與香港整體往前走,持續將香港國際都市這道路走下去。筆者說了很多次香港能在我國「二次入世」所發揮的作用。以下乃是三點實質具體建議:

第一點建議,香港有必要針對性地降低移民成本與門檻,重點提高為外來優秀移民所提供的空間及配套。須知道,這並不是單純的經濟援助或片面性的就業機會便能達成的一項願景。有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我們向外來高端勞工提供高薪厚職,又或是通過房屋津貼及金錢層面上的「吸引」,便能引導外來優秀人才到來工作。

這樣的想法,干犯了數點謬誤:一,其忽略了競爭現實:新加坡在配套供給方面比我們做得更積極更優秀,我們單憑經濟及物質條件,在現有昂貴的生活指標及香港先天性的房屋問題下,並不能充分吸引亞太區內人才到來香港工作。反之,我們更應當要做的,是把握我們作為中國一部分的獨特地位,向所有(包括現常駐在內地)對大中華地區感到興趣的企業及投資者積極招手,展示出香港作為從事中國市場研究及觀察以及參與在這些市場之中的眾多基地之中,最為開放而貼近國際社會等地現存商業文化及法律體制的大都市。

第二,這說法過度簡化人才所需,忽略了絕大多數高端行業人才需要看到的,是全面發展空間及創新機會。這也是為何新加坡相對於倫敦、紐約,也未必具備紐倫港的經濟動力所致。紐約與倫敦往往鼓勵其居民以實驗性思維及大膽設想色彩,對其政策及企業生態作出點評,從而塑造鮮明的「回饋循環」。新加坡具備優秀的政府,卻並沒有如倫敦或紐約一般蓬勃而自由發展的商業與公民社會。現時到香港工作的法律或金融人才,並不看到在大企業或龍頭以外發展的機會,也暫時感受不到能積極參與在共建生態圈的機會,只看到一連串的「政府項目」,以樣板性手段推動缺乏方向的小修小補。

在此前提下,有不少菁英視香港為「職場首十年賺大錢」的地方,而不是他們將來創科實業的大本營或基地。

我們應當更大膽地向東南亞、中東、拉丁美洲、非洲、歐洲等地的人才招手,並需要更積極地諮詢及聆聽他們訴求、查找他們對職場及工作地點的需要,從而對症下藥,方能吸引真正人才來港落地生根。

誠然,以上人才吸納這一問題,反映着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也即是第二點實際建議。我們需要大幅提升我們在文化、教育、民間交流方面的軟實力,重新發揮我們作為中西滙聚之地的特色──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崇洋。

香港現存的獎學金及對海內外學生及青年人的教育機會,誠然並不足。北京清華北大尚有蘇世民(Schwarzman)與燕京(Yenching)學人、英國名牌大學有羅德(Rhodes)與馬歇爾(Marshall)學人、美國也有富百勵學人(Fulbright Scholars)等關鍵招攬年輕人才的教育項目。而香港卻在這些方面上明顯落後。

民間交流也是香港具備優秀條件去進行及拓展的一處空間。早在年初,我便撰寫過有關香港作為推動中國對外二軌外交的基地之應有角色,能支持一些在內地未必能舉辦的較為破格或鮮明的中國與國際對話。香港曾長年累月自我標榜為中美交流的核心場所──但這一說法今時今日已經不再合時。

固然中美關係有其重要性,我也不想看見雙方劍拔弩張,但事實是,中美之間已經難以恢復到二十年前那種黃金聯誼。香港需要更積極及踴躍地提升我們在包括RCEP(仍未加入)、APEC(已加入,但似乎並未能發揮更進一步的功效)、中國與東盟之間、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之間的樞紐連結角色,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國際化定位與角色。

今時今日,「國際都市」不再是一個他人賦予的標籤,我們不能「佛系」地等待他人的認可,而要大膽地落實香港夢。提高本地對東南亞及拉丁美洲諸國語言流通性與訓練、鼓勵商界及有心人士在此成立更多大型的國際合作交流智庫,甚至委派公務員到包括APEC成員國在內的海外政府實習,這些都是香港可以及必須能做到的國際化措施。

長遠而言,我的第三點建議是這樣:香港必須維繫我們的國際化體制及機制、並無論是在內部素質及外部形象方面,皆針對性地提升這些體制與機制的綜合水平。大灣區是一個勢在必行的未來發展方向,但在融合同時,我們也要保留、深化、拓展、拔高我們的法治仲裁水平、將金融資源注入及融入創科與可持續發展等領域之中。

「融合」與「融入」有根本性區別──與大灣區「融合」,讓我們作為大灣區的一員,能有機結合大灣區龐大的人力資源及將來中產市場,以及香港對外的固有及新興聯繫,這是一種積極正面的作法;「融入」在我眼中所指的,則是被動地接受及參與在大灣區之中,並未能以一種共贏共利的主動心態處理我們與大灣區的關係。

我們需要的是融合,而不是融入。同時,唯有徹底根治香港旅遊及隔離政策所帶來的區隔,開放更多的跨城市人口流通,方能在疫情以後提升香港的整體區域性聯繫,吸納更多有志之士到香港而來。這些問題絕不是不能解決;其需要的是盡快解決──「0+3」是一支漂亮的橄欖枝,我期望我們能爭取在11月內,完成全民接種三針疫苗、更進一步放寬隔離及社交距離政策、提升公共醫療系統在應對流感及新冠冬季疫情的抗壓能力,同時也能通過「逆隔離」,促進內地與香港能有限度而保險地盡快對接。我對這一屆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有信心,也有期盼。

三、香港必須繼續改革

當然,沒有改革的開放,並不完整。改革與開放乃是統一體的兩面。只有開放而沒有改革,則會加劇貧富懸殊、社經不平等、體制與人民之間的距離、精英階層在民眾負上沉重代價以上獲利更多……這些種種都不是可持久或可接受的後果。改革是破除迷信、清除瘀血、去蕪存菁的唯一方法,也是一種方法論與思想觀,驅使我們無時無刻把自身不足查找出來,再從而精益求精。改革需要的,是對制度中僵化及官僚化的山頭進行徹底撼動。改革要求從政者及公共服務者做的,則是在這大變動之時刻中,配合及支持改革者的舉動,以最為坦誠而開放的心理,對一切處之泰然。唯有處變不驚,方能堅守改革到底──否則就只會事倍功半。

第一改革方向,便是善用香港在「兩制」之下的有機區別,服務國家之餘,也要服務亞太區內外的其他經濟體系,重新確立我們作為亞太區其中之一,也是唯一直接與中國有所密切所屬關係的樞紐這一角色。日前財經事務及庫房局提出,將會更大力及主動推動「點心債」作為優秀(國際)企業在港融資的工具,正反映出這種前瞻性思維。點心債乃是中國企業融資的關鍵渠道及基礎之一。有個別批評表示這些債券本質上缺乏可靠而持續的回報率,難以吸引外來投資者。香港應當做的,是雙向性地,一來引入更多的監管及素質調控條款,從而確保點心債整體素質;二來也是要引入更多優秀亞洲企業,為他們提供一條龍的法律及金融支援服務,讓香港成為他們集資的首選之地。推動改革,尋找如何能滿足亞洲區內最大公約數的創新及發展空間,是我們國際化改革的關鍵第一步。

第二改革方向,便是要積極強化我們與亞洲及以外國家的多方面合作──這遠遠不止於金融或經貿,而應當包括真正的文化交流、教育交流、人口流通交流,以及科研及調研交流。香港是港人的香港、中國的香港,也是亞洲、世界的香港。我們對國家最大的價值,便是在一些內地未必能夠直接接觸到或暫時建立不了深入友誼及信任的國際空間中,動用我們商界、學術界、政界、專業界別等與外連結,從而促進二軌或一軌半的合作關係。改革方向必須將這一點反映在內。我們應當如何保障外資及外來人口對香港的信任?應當如何化繁為簡,簡化不必要的手續,讓有意在港深化投資及規模的跨國企業,能暢通無阻地到來成立及強化區域總部?常有人表示,新加坡將會把香港比下去──但一來,香港與新加坡未必是必然的競爭對手。二來,即便如斯,香港也絕對具備急起直追的潛質及動力,欠的乃是適度的政策落實與實施而已。

我並不相信香港最為國際化及開放的時候已經過去。隨着中國經濟規模進一步拓展、而也正因為中國在國際化及走出去等層面上仍具備不少需要查找及填補的不足,香港的國際面向定位只會在未來十年內更為重要、更為關鍵;但必須毋忘改革開放的初衷!

《牛津政治評論》創刊總編輯、《破繭論》作者

 

(編者按:黃裕舜最新著作《破繭論》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