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24日

周文港

急香港所急:先進地區吸引人才啟示

近年香港人口下降,主要由於少子化、老年化、人口外流三大衝擊。人口外流的原因有多種,除了大家對於香港的信心不夠之外,外邊「拉」的因素太強也是主因之一。近年,世界各地為吸引外來人才各出其謀,積極創造條件、更新政策羅致人才。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亦表示,本港要把握時機「搶人才」,並預告10月發布的首份《施政報告》中將會有所着墨。現代社會,人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展的致勝關鍵,爭奪外來人才是填補人力資源空缺的速效解決辦法,也成為國際間競爭力比併的一個重要「戰場」。本文通過介紹不同先進地區吸引外來人才的做法,希望為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帶來啟示。

積極吸引留學生

英國作為全球教育產業輸出大國之一,近年脫歐之後的人才流失嚴重,故希望大力吸引外國留學生,將之作為當地人才供應儲備,為他們畢業後提供寬鬆的簽證安排,鼓勵外國留學生畢業後在英國就業。英國政府從去年7月起恢復實施「畢業生簽證」(Graduate Visa),允許外國留學生畢業後可申請兩至三年的簽證,方便他們留在當地尋找工作。今年5月,英國政府又推出「高潛力人才簽證」(High Potential Individual Visa),為全球排名前50的頂尖學府畢業生發放兩至三年的入境簽證,鼓勵他們前往英國工作。英國為香港提供BNO持有人一類的短期居留措施,也是吸引人才的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許多國家亦會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所需,制定吸引海外優秀和緊缺人才清單,並從放寬移民政策,以及允以豐厚待遇為招徠,有針對性地吸引外地人才入境,填補當地人才市場上的空缺。中東的阿聯酋於2021年修改《國籍法》,容許外國人才入籍,成為首個開放移民的阿拉伯伊斯蘭國家;而當地最大城市杜拜(Dubai)在疫情期間,率先實施寬鬆的防疫政策,開放外國人員自由入境,並提供長達10年的「黃金簽證」(Golden Visa),以此吸引全球金融機構和專業人士移居當地,以提升作為中東地區經濟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就連一向對外來移民政策較為保守的日本,亦於2019年出台實施《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對資訊科技、醫療等具備高學歷和高技術的外國人獲得日本永久居住權的時間,從5年縮短到3年,從而增加對外國人才赴日工作的吸引力。

搶人才不甘後人

內地方面,《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早在2019年8月生效,以降低外國人才獲得中國綠卡的門檻。各地方政府更拿出「真金白銀」展現吸引人才的誠意,從稅收優惠、住房補貼、醫療保障和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制定吸引外來人才的措施。以深圳為例,其標誌性的人才招攬「孔雀計劃」,給予海外高端人才最高15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補貼和創業團隊最高8000萬元人民幣的專項資助,成功吸引大批海外人才到深圳工作及創業。同時,面對近年樓價高企和租房成本快速上漲的問題,深圳政府除了給予人才租房補貼和購房優惠外,還加大保障性人才公寓供應,減輕外來人才的居住成本。

自開埠以來,香港就是一個移民城市,不同時期的大量外來移民,共同締造了香港這個舉世聞名的奇蹟。近年本港出現人才流失的現象,但背後的緣由卻是錯綜複雜。筆者認為,一個短期因素是本港一直維持較嚴厲的防疫措施和入境檢疫,導致部分港人和外國人選擇暫時性離港赴外,包括港人熟悉、防疫政策寬鬆的新加坡。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展現積極有為的作風,爭取循序漸進地放寬與海外和內地的通關限制。隨着本港逐步與海外和內地恢復通關往來,相信有助重建部分暫居海外的港人和外國人回流香港的信心。

除此之外,香港要積極參考其他地區的以上做法,加入全球「搶人才」的行列,還需以破格的思維,推出更為強而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區,在制定出入境政策方面享有高度自治權。特區政府過去曾推出多項人才引進計劃,例如「一般就業人才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計劃」,以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旨在持續擴充香港的外來人才儲備。但不少意見認為,從相關數字可以看到,部分輸入人才計劃在實施效果上未如理想,有必要檢視其安排並作出優化。

破格思維留精英

香港作為亞太區內的高等教育樞紐,上屆特區政府曾表示將「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計劃」擴大至本港在大灣區的分校。筆者支持該項提議,並希望可盡快落實,甚至在必要時可以將相關安排擴大至內地及海外的頂尖高校的畢業生,比如QS世界大學排名前一百的高校。同時,參考海外的經驗,筆者建議特區政府縮短「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審批時間和提高批核靈活度,放寬人數限制,並聯合教育界、工商界為引進外地優秀人才訂立更具體的工作績效指標(KPI),比如通過更加細緻的調查「摸底」來了解本港人才需求和重點行業的人才缺口,對「人才清單」作動態式調整,從而為吸引外地人才的工作發揮更明確的導向性。

此外,香港目前的自資院校學額,因為本地適齡學生的大幅下降而遭到嚴重浪費;相關負責官員不但未有因時制宜,加以思考如何善用作培訓和補充不同專業及應用性行業的所需,反而繼續早已過時的公立院校和自資校院只能分別收取來自內地、澳門和台灣分別不超過總額兩成和一成的限制。尤有甚者,近期更執意推出第320章《專上學院條例》的修訂,期望以短視的「殺校」方式解決學額過剩問題;不少評論都認為這是倒行逆施,漠視香港各行各業需要大量人才、盡速增強香港發展動能的所需。這些方面,實在需要社會各持份者和特區政府高層的關注。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還必須雙管齊下,在挽留人才方面展現出誠意,增加人才長期留港發展的意願,穩住本港就業市場的「基本盤」。近期有本港智庫的調查顯示,約六成持工作簽證來港的內地人士不打算留港工作超過5年;其中,居住環境不佳是促使離港的主因。

眾所周知,香港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樓貴、租貴,的確令許多有意來港或在港發展的人士望而卻步。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參考深圳和本港科學園修建「創新斗室」的做法,為外來人才興建更多類似的「人才公寓」。同時,筆者近期與不同團體人士的交流中得悉,一向被認為高薪厚祿的政府公務員和工程師等專業人士,近來亦有加速流失的情況。特區政府有必要採取果斷的應對措施,可考慮通過調整薪酬制度及退休福利安排,盡可能挽留更多合適的人才。只有這樣,習近平主席要求的增強香港發展動能目標才可以得到有效落實。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