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9日

李子衝 觀潮篇

如何落實基建先行

特區成立以來,六任政府,五位行政長官(包括候任特首李家超),幾乎每一位都着重基礎建設。董建華提出每年興建房屋八萬五,需要大量基建配合;惟一個亞洲金融風暴,樓市大跌,出現不少負資產,差點危及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曾蔭權早期面對樓房供應過剩,休養生息,拖慢建設,可是不旋踵,世界經濟復甦,房屋需求殷切,樓價急升,他在任期最後一年恢復興建居屋,加大建屋力度。

城規常以基建不足為由拒發展

梁振英上任,房屋和基建成為重中之重,希望加快供應,遏抑樓價,甚至提出辣招,扭曲需求;五年轉眼過去,市民住房問題不單沒有解決,並且演化成深層次矛盾,激發2014年「佔領中環」事件。後來林鄭月娥以曾任發展局局長及政務司司長的經驗當上特首,大搞「土地大辯論」,畫梅止渴,用「明日大嶼」充飢,無濟於事之外,更加劇社會分化,之後爆發「反修例風波」。李家超接上了盪手山芋,着力「北部都會區」,政綱強調「基建先行」,無比決心與勇氣,但是具體方案欠奉,如何落實,要有時間表與路線圖。

基建不單是起樓,沒有基建不行。香港說「基建先行」實在令人有點面紅,因為城規會經常以基建不足,拒絕發展項目的申請。就以上星期城規會會議否決元朗牛潭尾石湖圍項目為例,發展商計劃興建超過1.1萬伙,3萬人居住;反對申請的理由是新田/落馬洲正進行研究如何發展,因此凍結這一區的項目發展,並說該項目若果興建,會對周邊交通、環境生態、污水處理、通風等造成影響。即是說這裏的基建不足,不容許發展,諷刺的是該項目正在「北環線」旁邊,可惜這條鐵路要到2034年,即12年後才建成,試問香港何來「基建先行」,而是「基建慢慢行」!

有兩個問題要說明:什麼是基建?香港的基建為何如此龜速?基礎設施不單是公路和鐵路,還包括食水系統、排污系統、輸電網絡、天然氣管等,再一個層次是通訊網絡、醫療設施、教育校舍和社區中心等等。香港的要求已經甚為基本,有路有水,排污排洪,便可以規劃發展,實際上我們是大墮後。

舉一個例子,興建多年的屯馬線終於在2021年全線通車,全長56.4公里,共27個車站,橫貫新界東西;可是繁忙時間,一些繁忙車站已經不敷應用,要等上兩三班列車。屯馬線還有南延線兩個車站,入住兩萬多人,還有未來新發展區洪水橋站,還有錦上路站附近的發展項目;雖然屯馬線訊號系統尚能略為加密班次,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應付「北部都會區」的發展。

跨海交通更不用提,3條海底隧道已經飽和,甚至收費最貴的西隧在繁忙時間亦已擠塞,第四條海隧音影全無,我們怎樣能夠「基建先行」呢!道路與鐵路容易看見,地底的食水和排污設施在新界嚴重缺乏,大大影響項目發展,這些基建誰在監察?誰領先行?結果輪候公屋要等上6年,私樓樓價高不可攀。

政府審慎理財成大計絆腳石

什麼導致嚴重落後呢?當然是錢作怪!殖民地年代的理財,嚴格謹慎,特別在基建,寧少勿多,以免造成浪費,先製造開荒牛,慢慢才添配設施,避免受到批評。雖然多位行政長官倡議「基建先行」,負責財務的政府官員還是審慎理財,不會多批一分一毫,我們如何能夠「基建先行」?

具體而言,現在政府每年經常開支約為6000多億元,基建大概1000多億元,六分之一是16%,要做到「基建先行」,起碼要增加一倍,每年佔預算案三成開支,才可能做到。

時事評論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