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9日
李家超政綱的土地房屋政策,希望透過「多元發展,拓居住空間」;除了精簡政府程序之外,「透過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明日大嶼計劃等完善城市布局,研究有序推進填海造地工程,拓展香港未來發展和市民居住空間」。其後在下一個篇章,《全面提升競爭實力》中描述發展「北部都會區」,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以及「大灣區發展」,絕對是政治正確的選擇;他心目中不想打倒現屆政府的計劃,因此變成先「北部都會區」,後「明日大嶼」,下屆政府的肯定是將「明日大嶼」,化作「後日大嶼」,「有序推進填海造地」。
北都勢加劇交通問題
從規劃而言,誰先誰後都會有不同意見,最重要是知道不同方案會出現什麼問題。「北部都會區」有大片土地,若果精簡程序,立即可以發展。土地業權是首先要處理,政府徵地要軟硬兩手,軟的方面就是提供誘因;政府在5月10日提交立法會的文件,說明受影響的土地業權人,以及業務經營者的補償安排,提高賠償金額。
元朗、粉嶺和上水「北部都會區」地帶,第一級農地每方呎1302元上調至1510元,屋地2583元調至2995元;第二級別農地由每方呎651元提高至755元,屋地1292元加至1498元,調升幅度約16%。土地持有人比較容易接受,因為這個價錢在農地買賣具有吸引力;但是在地上作業者即營運生意的用戶,或者屋地業主,就難以找到替代土塊,須停止業務,或者難以再當業主,勢必反對發展,出現一番爭持。
收地當然是非常手段。政府估計發展「北部都會區」要收回700公頃土地,其中牽涉環保以及保育議題,不過在填海方面,這個問題一定跑不掉。發展「北部都會區」核心工作是「基礎建設」。特區政府經常強調「基建先行」,林鄭月娥如是,李家超亦跟隨這調子,其實在香港談「基建先行」實在使人汗顏。
香港交通一直以鐵路為骨幹,港鐵的載客量,特別是西北部的未來都會區已經超額,以往稱為西鐵線的時候,由屯門站開出,元朗站總要等上兩三班。現在屯馬線更加繁忙,由於路線加長了,車站多了,自然乘客多了;剛剛星期日東鐵線貫通至港島會展、金鐘,客量更加增長,屯馬線達到了飽和點。
還未止,屯馬線有兩個發展,一是南延線至屯門南,有兩個車站,增加兩萬多人口;一是洪水橋新發展區,新增人口17萬多,以屯馬線洪水橋車站為中心,試問我們如何紓緩新界西北居民出入問題,更遑論新的都會區。交通只是基建的一環,其他食水管、污水渠的鋪設都影響發展速率。
收地與填海各有優點
成本是發展的關鍵。純算術計算,收地和填海的成本是差不多,以2018年價格計,每方呎大概1300元,現在收地成本提升了,填海亦會因應通脹而提高。當時預測整個填海工程,加上龍鼓灘和屯門沿海地帶的發展,人工島道路和交通基建等超過6000億元,不過賣地收入達8000多億元。「北部都會區」沒有這麼明確的數據,整體發展需要20年完成,現階段難以比較。
實際上,兩大計劃各有優點,兩個都是長遠項目,對香港而言不應有所偏向,視乎力量以及機遇,配合國家政策,把握國際形勢,帶領香港不停發展和進步。因此,新政府應該盡力同步前行,不要把「明日大嶼」變作「後日大嶼」。
李子衝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