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6日
上文提到,關於思維方式的對立,在本欄探索時,故意強調兩個極端,旨在突出其分別。現實的事物,往往是兩者並存,問題是如何取得平衡。又或者說,對立的只是光譜的兩端,兩端之間還有很寬闊的可能性。
是否承認有這種思想光譜的存在,以及如何對待這樣的思想光譜,不同的社會會有不同的傾向。最容易理解的,是兩種傾向。一種是傾向於走向極端,另一種是傾向於尋找中和。這樣說,有點抽象。換一種說法,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一種傾向是尋找方向;另一種傾向是尋找平衡。筆者以往一直認為,主流的西方社會傾向前者(尋找方向),中國人社會則傾向後者(尋找平衡)。現在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中庸之道 福兮禍兮
不少人認為中國在二十世紀以前,經歷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特別在西方出現文藝復興以及後來的工業革命,中國社會卻停滯不前,就是因為「中庸之道」。對「中庸之道」,是一種負面的闡釋,也就是對於追求穩定的平衡,考慮太多。老是希望左右逢源,希望面面俱圓;對於儒家的社會框架,不敢突破,也沒有想到要突破,因此就無法前進。例一,很多次封建皇朝都因為農民革命而潰敗,革命領袖建立起來的還是又一個皇朝。例二,是歷代的讀書人,營營役役,就是為了考取功名,從來沒有人因為讀書而悟出要改變社會制度。因此,「中庸之道」是一種罪過。「庸」是平庸,就是不思進取,不求突破。
反觀西方的主流文化,不斷更迭,不斷出現突破,不斷在尋找新的方向。因此不斷出現新的思想,新的哲學家。他們的社會也許沒有享受到中國的長期穩定,戰亂殺戮也比中國頻繁,但卻因此不斷前進。科學的發明、生活的素質、制度的更替、思想的突破……。因為不斷在尋找新的方向,因此他們不太重視平衡,也往往沒有多少機會讓他們去講究穩定與平衡。
但是,也可以有另外的闡釋。講究平衡,首先要知道全部。中國人說的「不偏不倚」,「中間落墨」,是知道了全個光譜,才知道哪裏是中間。也就是說,平衡的觀點,與本欄前述的概括思維——關注總體、關注全局——是有關係的。
中國人常說,做事要有「分寸」,也就是說不能過分;是有了「過分」的框架,才談得上「分寸」。中國人嘴裏的負面說話,「沒完沒了」、「不知天高地厚」,也就是沒有「分寸」。
中國人常用「進退」的戰爭隱喻——進退有序、進退失度、不知進退——這後面其實有一塊棋盤,可進可退,才談得上進退的「度」。有論者認為《孫子兵法》的精髓,就是「進退之道」;懂得運用「進退之道」,就是「兵家至聖」。
何時進?何時退?甚至「以退為進」,就必須統觀全局,而不是以為一味不斷進攻才是取勝之道。
「八段錦」的視頻,少說也有一兩百種,其中香港癌病基金會孫貴平老師的示範與解說,1.35百萬人點擊,就提到「一張一弛」,可說是貫穿示範的始終。用勁與放鬆,是相輔相成的。表面上看來是對立(相剋)的兩個方面,不是偏向一面而克服另一面,而是可以「相輔相成」,這也是「平衡」的另一種表述。記得多年前,司徒華先生講述向政府爭取的策略,他引述毛澤東的「有理、有利、有節」。其中的「有節」,就是有段落、有節奏,也就是要有轟烈的行動,也要有休戰的時候。否則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下場。這些,都可以說是「平衡」思維積極的一面。但也必須有對全局的統觀,通曉所有可能性的光譜,才能辯證地處理貌似互不相容的各方面。
假如只是尋找方向,就只需要把目前當成起點,尋找下一步。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廣東人說的「見步行步」——見一步走一步。只看到眼前可行的步驟,談不上可以有辯證的平衡方案。
疫情嚴峻 考驗取態
眼前的疫情,也可以用思維的角度來觀察。就最兇惡的Omicron來看,有它的發展規律。其傳播速度,超乎人類的控制能力,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尤其如此。開始的時候,染症者數目幾何級上升,看來難免。那時候認為是失控,而怪罪任何人,很可能是捉錯用神。疫情持續,就只能是想盡辦法,減少死亡與重症。但這就馬上暴露了原來就存在的制度的弱點。而這些弱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疫情持續,又出現了防止疫情與市民生計的矛盾。
於是,一、疫情天天變化,政府的對策也必須隨時應變,政府朝令夕改,成為必然。梁卓偉去年已經在國際學刊提到,疫情瞬息萬變;時鬆時緊,難免會是政府需要的對策準備。二、面臨疫情與民生的矛盾,不同的政府採取了不同的對策。與病毒共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美國疾控中心的福奇最近說,所謂「集體免疫」,已經不再可能)。政府取態,一種是「堅決清零」,這需要政府的堅實後盾,另一種是所謂「躺平」,近乎放棄,反正政府已無力招架。筆者認為,香港的取態,一直是審慎的「動態清零」,也可以說是「動態平衡」。興許有一時會過快或者過慢,但還是比較能夠平衡各方面,而不致失措或者崩潰。
這裏面有政府的因素,有堪稱世界前列的專業力量,也不要忘記高素質負責任的市民。疫情雖然不幸,這些優良的元素,千萬要珍惜。三、整個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種種長期的弱點,如老齡人口的失護,政府部門的割裂,貧富懸殊的慘狀,千萬不可疫情過去就忘記得一乾二淨;這些「弱點」,也正是香港社會更上一層樓「致強」的起點。以上種種,都說明香港整個社會,都還是屬於「中庸之道」一族,在疫情之下,不會讓偏激的意識騎劫。
香港教育 禍中求福
香港的教育界也是如此。疫情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障礙。面對停課,也可以有兩種取態。取態一,既然是停課,就束手無策。理由是,學生不能在課堂上課,就無從學習。只能是遭受「學習損失」(Learning Loss)。取態二,既然是停了實體課,就只好想盡辦法把課堂搬到網上,通過科技,學生可以照樣按原來時間表整天上課。
首先,香港的學校,敢說沒有一所是束手而無所作為的。其次,也絕少學校把原來的時間表,搬到網上,以為這就是盡了責任。整個氣氛,是教師們想盡辦法在新的情況下,讓學生有比較充實的學習生活。可以說,香港的學校各有特色,但是在疫情停課之下,(一)他們在「課內」、「課外」生活之餘,開闢了「網上」的全新學習園地。(二)通過科技,他們開創了不少新的教學法,發掘了學生的自學潛力,甚至調動了學生之間的互學。(三)雖然不能面對面,他們反而開闢了網上的情意交流。(四)通過科技,他們反而第一次親身了解到學生的個別家庭狀況。(五)他們塑造了校內新的和諧團結。這裏只是舉其較顯著的。學校之間會有頗大的差異,但是全港的取態不難看到。雖然許多只是嘗試,但是前景無可限量。
也就是說,疫情無疑是「禍」。但是香港的學校和教師,沒有放棄,沒有悲觀,也沒有走向極端,而是務實地在疫情籠罩下尋找、探索、創新。
疫情過後,香港的學校不再與以前一樣。「禍」中求「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俄烏戰爭證軟實力重要性 |
上一篇: | 紀律部隊去殖 「Sorry Sir, Yes Sir」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