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26日

屠海鳴 維港鐘鳴

怎樣看待香港抗疫形勢好轉

這些天來,香港第五波疫情令人驚心動魄的時候已經過去,從高峰期單日新增7萬餘例確診病例,到下降到1萬例以下、1000例以下,再到500例以下。經過四十多天艱苦努力,香港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4月21日以來的幾天是放寬社交距離後的第一個周末,各區人頭湧湧,許多食肆爆滿,一枱難求,到處川流不息、紛至沓來。

那麼,怎樣看待香港的抗疫形勢好轉?坊間似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是「與病毒共存」、「躺平」的結果;有人認為,這是堅持「動態清零」目標、團結一心努力的成績。當然,現在總結經驗、得出結論還為時過早。一方面,要看到第五波疫情導致逾9000人死亡,病死率高居0.76%,代價沉重!另一方面,不能高興得太早,歐美國家每次放開防疫之後,疫情個案都會衝向新高,「4.21」之後,會不會觸發確診個案再次飆升?還有待觀察。但不管怎麼說,這決不是「躺平」,而是全體市民努力的成果。

中央援港抗疫起到決定性作用

今年1月中旬開始,香港確診個案呈現上升勢頭,到了2月份,疫情快速蔓延,醫療資源不堪重負,特區政府請求中央支援。2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作出了「三個一切」、「兩個確保」的重要指示,發出了援港抗疫的最高動員令。

此後,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牽頭,構建了中央部委、廣東省和深圳市、香港特區組成的三方溝通協調機制,並設立10多個專班,對援港抗疫工作實行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夏副主席坐鎮深圳,主持召開了10多次協調會,統籌安排援港抗疫事宜。

香港隔離設施不足。中央援建了9個社區隔離設施,僅用7天便建成青衣方艙醫院,新田、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粉嶺、洪水橋、元朗、竹篙灣及啟德等隔離設施陸續建成,新增5萬個床位。

香港缺乏大規模抗疫經驗。中央先後派出五批專家來港,其中不少人是參加過武漢戰疫的。在專家組的指導下,香港明確了「三重三減一優先」的抗疫策略,收到了實效。

香港醫護人員及醫療物資不足。數百名內地醫護人員馳援,進入全港社區進行核酸檢測,進入亞博館隔離設施照顧患者。中央還向香港捐贈60萬盒抗疫中成藥、協助特區政府採購大量所需的醫療物資。

香港生活物資緊缺。深圳除了保證陸路運輸外,又恢復了水路和鐵路運輸,相關人員加班加點,大批物資迅速運抵香港。就連香港屠宰師不足,內地也派出數名屠宰師支援。

回顧這些事件,可以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如果沒有中央支持,香港的染疫人數、死亡人數肯定會大增;同時,由於物資供應不足,導致物價上漲、哄搶物資、社會動盪的事件也完全有可能發生。因此,中央支持是香港闖過難關的最主要因素。

堅持「動態清零」目標找對方向

有人認為,香港抗疫能有今天這個局面,是「與病毒共存」的結果,理由有二:一是100多萬人染疫了,實際上已經「與病毒共存」了;二是至今沒有封城,沒有進行全民強檢,說明沒有進行「動態清零」。其實,這個看法是偏頗的。

國家衞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早就向香港市民講過,「動態清零」不是「絕對清零」,而是一個目標。我們最終要達到清零,但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許多人染疫,對新冠肺炎患者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避免病毒擴散,這樣一步步向「清零」目標挺進。100多萬人染疫了,並非必然會實現「群體免疫」,總有一部分體弱多病者無法抵禦病毒,不幸倒下。沒有封城和全面強檢,是因為動手晚了,錯過了最佳時機,是無奈之舉,而非主動選擇。

事實上,特區政府的防疫政策當初也有左右搖擺的跡象;2月16日後,當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抗疫,要什麼給什麼,「香港所求,照單全收」,令特區政府重新恢復了堅持「動態清零」的信心,很快改變了手忙腳亂的狀況,政府抗疫意志變得更堅定,變得更主動;抗疫措施更接地氣,穩住了陣腳。此後,對不少大廈進行封控,對重點區域的市民進行核酸檢測,對輕症患者及時隔離,對重症患者迅速救治,對安老院等重災區重點守護,督促市民快打疫苗,都是朝着「動態清零」的目標進軍。

雖然到現在為止,距離「動態清零」指標還很遠,但不能否認,能有今天這個效果,正是得益於堅持「動態清零」。如果一開始就「繳械投降」,「躺平」不管,疫情造成的損失肯定會更大更嚴重。

社會各界和市民配合功不可沒

疫情爆發兩年多來,香港市民有很多苦楚,但為抗疫大局計,都默默忍受。

疫情衝擊旅遊、零售、餐飲、酒店、運輸等許多行業,僱主苦苦支撐,打工仔收入縮水,甚至失業,生活拮据,但沒有人做出過激行為。香港與內地通關遙遙無期,許多家庭骨肉分離,咫尺天涯,夫妻不能團聚,孩子不能照料,老人過世也不能奔喪,切膚之痛,唯有當事者自知。第五波疫情爆發之初,政府指揮調度混亂,醫療資源匱乏,染疫者不能及時隔離救治,許多人只能居家等待,結果造成全家人染疫,令人痛心!由於醫療服務不周全,宣傳解釋不到位,許多長者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淒風冷雨下等待核酸檢測,隊伍排成長龍,原本沒病也累出了病,個中滋味,誰曾知曉?

第五波疫情爆發後,香港社團覺醒得比政府還早,行動得比政府還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令人難忘。

帝盛集團最早把旗下的5家酒店的2000多個房間騰出來,交給政府安排隔離輕症患者;長和、新鴻基、恒基等地產商帶頭捐地;全港社區抗疫連線及香港義工聯盟聯合發起成立的「全港抗疫義工同盟」,不到一周時間,成功動員逾萬名義工投身各區抗疫;香港聖約翰救傷會總監李國棟醫生,在短短一周內動員了近250名由醫生、護士、藥劑師、急救學講師組成的「聖約翰外展疫苗注射隊」⋯⋯

眾人之事,須眾人一起努力。香港抗疫能有今天的局面,是上到中央政府、下到普通市民共同付出艱辛努力得來的,並非「與病毒共存」、「躺平」的結果,這值得深思。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