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21日

社評 社評

應從上海的抗疫遭遇汲取經驗

為了防止新冠病毒擴散,內地多個地區包括上海頒發嚴格的封城令,可是,由於時間比預期長及封控措施衍生不少怨聲載道的問題,上海無論貧富皆有人投訴買不到食物,或者迫於無奈回復到原始社會似的以物易物。針對物資供不應求、配送不暢,部分財迷心竅的商販趁機哄抬價格謀取暴利。

上海靜安區警方通報,當地一名四十二歲高姓男子大量囤積糧食,非法租用他人食品經營營業執照,高價賣出青菜、雞蛋、雞、鴨等等食品,獲利一百五十萬元人民幣,已被警方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這宗案例並非單一事件,上海警方強調繼續嚴厲打擊利用疫情哄抬物價的情況。

除了缺糧之外,上海最近屢次爆發肢體衝突,導火線主要是市民不願被封控,警方則動用武力進一步封控。比較慶幸的是,上海市衞健委昨日(二十日)表示,全市疫情近幾天呈下降趨勢,單日新增報告一百宗以上病例的街鎮已連續三日減少,社區擴散已遏制。奉賢、金山和崇明等三區疫情維持低位,金山區和崇明區首日達到「社會面清零」目標。根據內地官方定義,「社會面清零」即隔離區外無新增病例,也就是確保新冠病毒不在隔離區以外傳播,這是解封的必要條件之一。

內地官員和專家不斷重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動態清零」是中國的最佳選擇,不能仿照西方「與病毒共存」,不能「躺平」,而「動態清零」不等於追求零感染,乃是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內地多個地區尤其是上海在封城期間民怨叢生,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辯,何謂最小的代價?何謂最大的效果?

對於代價和效果的思辯,內地重量級專家有其見解。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聯同廣州專家四月上旬在英文版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文指出,「動態清零」不能長期維持,中國需要有序重新開放,讓社會及經濟發展恢復正常。文章為有序重新開放提出多項建議,包括以省時省力省資源的抗原快速測試作為社區檢測的首選,以及加強全國疫苗接種率和加快研發針對性的藥物等等。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小兵曾在微博撰文建議科學防疫,呼籲縮短封控期、停止一人確診或疑似染疫便封全樓、全小區甚至封城的過度防疫做法,重視防疫政策帶來的次生災害,並建議賦予讓下層決策者「因地制宜」的權力。

「動態清零」無疑是中央政府堅持不懈的抗疫大方向,但鍾南山等等專家的見解絕對不是無的放矢。如果大方向不變,局部的微調是否可行,應該透過科學精神詳加研究。以劉小兵的文章為例,他沒有反對「動態清零」,只是質疑「封控期仍機械地照搬以往,有的部門還層層加碼」,以及「人們需要的緊缺物資送不進來,什麼連花清瘟卻每戶不缺送到,緊缺的運輸力被其過度佔用」。沒有矯枉過正的施為,才稱得上用最小代價換最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下調至百分之四點四,遠低於中國政府自定的目標百分之五點五左右,理由是中國廣泛的抗疫封控措施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加劇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的壓力。其他大型銀行的估計大同小異,紛紛下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

中國幅員廣大,病毒流傳的渠道甚多,封城的代價不容小覷。國家衞健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有指出,內地三月一日至四月十八日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接近五萬例,已波及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疫情近期形勢呈現逐漸企穩態勢,但地區間交叉輸入影響明顯,各地動態清零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中央政府應該從上海汲取抗疫經驗,去蕪存菁,對症下藥。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