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1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疫後前瞻

一位退休校長來信,說:「疫情帶給學校的影響……對有心的教育工作者,確實會有着巨大的挑戰。」這相信是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想法。看到學生失去了群體生活,失去了在學校裏的愉快時光,年紀較小的甚至沒有同學的概念,幼兒更是失去了需要群體遊戲的學習……如何盡快把正常的學校生活還給學生?

但是他又說:「如果學校教師團隊能夠發揮教育專業之餘,也進一步結合校外資源,滙集社會不同的專業力量,我們會有更大的機會協助學生不單止彌補不足,甚或創造新世界吧!」這種想法又進了一步。疫情過後,是否就是彌補缺失,恢復疫情前的狀態?

在教育工作者當中,對於疫情之後的局面,也許會有多種不同的想法。第一種:覺得在疫情之後,擺脫辛苦而勉強的生活,恢復疫前的「舊常態」,是最大的願望,也是最終的目的。第二種:覺得在疫情中有些新的嘗試,有另類的收穫;疫情後,在恢復「舊常態」之餘,也許可以保留這些新的嘗試,為學校生活增添新的活力。第三種:在疫情下不斷掙扎之中,悟出了新的理念,學校反而有了新氣象;準備在疫情過後,按照新理念,創出一番新天地。也許還會有第四種、第五種想法。

疫情危機 隱藏契機

這位校長又跟着說:「但如何掌握着力重點?應該做什麼預先適切的規劃?哪裏找得足夠及合適的資源?怎樣啟動及有效執行⋯⋯等?」問得真好!香港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上述的種種情況,都屬於正向,都是惦掛着學生的學習生活。但是,我們的目光,如果不只放在疫情前的「舊常態」,而是認真思考——着力點、規劃、資源、啟動、執行——前面才會有新的局面。我們在疫情中的付出,才不致浪費。

想起1929年,經濟大衰退,美國大學的籌款工作陷於停頓。當時哈佛大學卻想:「經濟總有一天會復甦,何不現在就做點工夫,否則復甦的時候就會措手不及。」於是想出了一種籌款「產品」,叫做Planned Giving,直譯是「計劃捐贈」,也可以說是「未來捐贈」。也就是由捐贈者承諾未來的捐贈,或者以年份作承諾,或者以股市狀況作承諾,或者以遺產的方式留贈給學校。結果,經濟一復甦,哈佛就先拔頭籌,贏得了衰退後最大的捐贈。這可以說是另類的未雨綢繆,但不是為了準備不幸而居安思危,而是剛剛相反,可以說是「居危思安」,在災難之中準備災難之後。筆者在這裏稱之為「後疫前瞻」——Post-Pandemic Visions(這裏不用「疫後」,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新紀元,而不是為了打掃疫情留下的災場)。

這也呼應了上周本欄提到的「走路」與「看路」。疫情之下的路,絕對不好走;但是若只顧低頭看眼下的路,不抬頭看看前面,也許就很容易在疫情過後又走進新的困境。

我們不是算命先生,不能預告疫情過後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有人會說:前景不明朗,如何作準備?唯有等到前景明朗,才能有對策。然而,就是因為有許多未知的元素,所以才需要做準備。外國人作商業管理的培訓,常常引用中國的「危機」兩個字,有「危」必有「機」。進一步說:「危中有機」,正適用於現狀。就是因為不定難測,很多事情已經不再「照舊」,就會出現很多從未遇過的境況,就埋伏着各種可能性,也就是隱藏着種種契機。這樣看未來,就處處都會有開闢新窗口的機會。

如何做準備?沒有標準的答案,但是可以提出一些問題。

第一層:學校起了什麼變化?一、學校裏的變化,哪些是迫不得已的、勉強的,以後必須改回去?二、哪些變化打破了一向的傳統?是禍(破壞性的)?是福(開創性的)?三、哪些變化創造了一些新局面,值得珍惜與發揮?四、哪些變化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不必馬上下結論?等等。

危情應變 孕育前瞻

第二層:有什麼衝擊?悟出了什麼新的理念?上述第一層的問題,還是不夠建設性,也不會引發「前瞻」。

因為容易把疫情而產生的變化,看成是變化的終點;而不會想到,目前看到的也許只是變化的開始。因此需要前瞻!這裏舉幾個例子。

時間表。因為疫情,停課、半天上課,幾乎所有學校都把每節課的時間縮短了。其意義不在於每節課的長短,而在於挑戰了整個時間表的結構和概念。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疫情中,有校長把小學的四個主要科,每周只上一個2小時的大課,然後是分班的補充課,再加上小組輔導課。有點像大學了。可見,看來是時間表的變動,背後有着許多思考。關鍵是:讓一塊塊小豆腐式的時間表格局支配我們的時間?還是按照學生的學習效果支配我們的時間?

時間表的改革,其實在疫情之前已經有不少的嘗試。最簡單的是運用「連堂」的概念,讓課節可以有長短伸縮性。也有小學部分或者所有下午不正規上課,而是以活動帶動學習。這方面有很大的變動空間。有校長與家長已經提出:「疫情過後,不如還是半天上課。」絕不是一種消極的建議。

課程。上述的例子其實牽涉到課程。學生要學些什麼?如何學最好?平常我們習慣了傳統的時間表,編排主要的考慮是每一科需要多少節課,每位教師可以擔任多少節課。從來很少從課程的彈性去考慮。這裏講的不是革命性的學習內容的取捨,而是按照官定的課程,如何讓學生學得最有效。也有小學,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框架,重新組合課程的內容;工程當然很大,效果卻奇佳。目前官定的課程,不少還是以「課時」作為框架,也許起碼可以給予彈性的空間。不是消極的為了減壓,而是騰出空間,讓學生有更廣闊、更靈活的學習。

教學。疫情之下,教師最關心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事實證明,在網課的情況下,學生是否專注?是否參與?是否真的學了?完全在乎教師的設計,學生是否處於主角的地位,是否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動。這其實是疫情的意外收穫,是教育理念的大突破。而且,雖然是網課,師生之間的關係完全可以更加密切,更加個別化。將來恢復實體學校生活,這些主動性與密切性還可能保存嗎?能夠進一步發揚嗎?

正視不均 欣看學生

第三層:一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第一是不均。與疫情下暴露出來的社會問題一樣,在教育最着眼的當然是社會的不均。沒有疫情,學生回到學校,看起來都是劃一的。停課、網課,學生的家庭背景、居住環境、家長狀態,就變成了顯著的瓶頸。這些不均其實平時也存在,現在暴露在眼前,全球關注。除了各方面給予硬件補助,香港學校也花了不少工夫,盡量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如部分開放校舍、組織學生小組學習、對家長提供各類輔助。大家着意克服,將是教育前進一大步的使命。

第二是學生。疫情過後,很多事情都變了,回不去了!最大的挑戰也許來自學生——學生將不再是以前的學生。由於疫情的陰霾,由於生活的壓抑,也由於溝通方式的改變,再加上世局的險惡,學生的人生觀、社會觀、成功感、幸福感也許會有很大的變化。已經聽到不少教師覺察到學生的變化。學生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巨變,他們會是怎麼樣?先不要談我們如何引導或者教育他們,首先要沉下氣來,放下身段,細心聆聽,了解他們,進而欣賞他們。須知:學生是社會的未來!

對於後疫前瞻,你有什麼看法。請讀者不吝賜教[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