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月25日

社評 社評

香港抗疫路須因應自身需要

抗疫兩年,人人疲憊,經歷過全球三億五千萬宗新冠確診病例後,現在終於熬到否極泰來的曙光了嗎?世界衞生組織(WHO)似乎發放了審慎樂觀的積極訊號。

世衞歐洲辦事處主任克魯格(Hans Kluge)接受法國傳媒訪問時預料,今年三月歐洲將有六成人感染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疫情隨之有可能邁向結束。克魯格認為,Omicron疫情一旦消退,在接種疫苗或人體染病後所產生免疫力的影響下,歐洲或迎來數月的免疫期。儘管如此,把新冠病毒視作地方性流行病仍言之尚早。

世衞總幹事譚德塞在年度執行委員會議的開幕儀式上致詞表示,如果各國採取全面措施,今年有望結束疫情大流行的嚴重階段,但條件是各國達成七成人口接種疫苗的目標,而且民眾能夠獲得診斷、氧氣和抗病毒藥物,以有效降低死亡率。譚德塞指出,假設Omicron是最後一個變異株的想法是很危險的,他呼籲國際社會在可見的未來學習「與病毒共存」。

與病毒共存已成為不少西方國家的抗疫路線,以英國為例,雖然每日確診個案維持在逾十萬宗之譜,但首相約翰遜上周三宣布放寬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一月二十七日起毋須強制佩戴口罩,原因是Omicron疫情高峰已過。英國敢於與病毒共存,正正由於疫苗接種率夠高,而Omicron所造成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相對輕微。

除了歐洲有望疫情消退之外,美國白宮首席醫學顧問福西(Anthony Fauci)也估計,美國大多數州份將於二月中旬達到疫情頂峰。他指疫情正朝着正確方向發展,部分成效取決於疫苗接種率。對於與病毒共存,福西期望使病毒控制在較低水平,同時不會影響社會秩序。

與病毒共存或許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否則在種種限制措施之下扭曲了的社會秩序將難以回復。問題卻是,各處鄉村各處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世界各地的「共存時間表」不盡相同,也未有必勝方程式。

在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導致確診個案數目呈幾何級上升的趨勢,限制措施在短期內不可能放寬,重災區葵涌邨內病毒擴散,大廈圍封,邨內居民飽受禁足之苦。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一方面表示,「一味搞清零係無用」,為了清零已付出很大代價,表列處所停業難以持續;而另一方面他強調,清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清零為大家爭取時間打針,持續抗疫唯有接種疫苗,迫使病毒減弱毒性變作「傷風感冒」,才能與病毒共存。

對於香港來說,目前面臨兩難抉擇,不管清零是手段還是目的,若然一見本地感染個案即收緊限制措施,恐怕身心俱疲的民眾定然怨聲載道,可是如果貿貿然決定改為與病毒共存,不但未能滿足疫苗接種率夠高的條件,而且英國和美國那種「海嘯式爆發」相信無人樂見。更何況,若短期內改為與病毒共存,香港與內地通關的願景將變得不切實際。

綜觀專家之言也是眾說紛紜,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出,不少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只是因為守不住才無奈接受,「終極目標是清零,無法清零才退而求其次」。假如取消所有限制措施,一百萬人感染就有幾千人死亡,疫苗接種率偏低的長者死亡率更高。

香港正處於進退維谷的尷尬局面,然而不管如何,袁國勇和其他專家有一個觀點是絕對正確的,那就是盡快提高整體疫苗接種率,清零也好,共存也好,這都是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

就算與病毒共存,英格蘭和蘇格蘭亦有分別。當英格蘭放寬一系列限制措施之際,蘇格蘭首席部長施雅晴(Nicola Sturgeon)表示,當地的口罩令或會維持數年,因為口罩有效防止病毒傳播,這是民眾應做的事,適用於世界許多國家。

香港要因應自身需要,適切調整抗疫路線,在清零和共存之間取得平衡,力求既保市民健康,又不致令大家生活受嚴重影響及經濟重創,而用盡一切可行辦法推升疫苗接種率,仍是重中之重。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