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8日
由Omicron帶動的第五波疫情,既令立法會選舉餘溫急速冷卻,亦令下月即將進入提名階段的特首選舉難以炒熱。不過,這不代表政綱發布因而停滯;如果林鄭月娥打算競逐連任,近日她所提倡的多項政策,就絕對可以「政綱」視之,尤其考慮到宣布時間點是去年底訪京向國家主席習近平述職之後。相關「政綱」的厲害之處,是搶先封死了其他參選人的倡議──這不限於宣布為23條立法、政策局重組,其餘範疇也很大程度再沒發揮空間,特別是本來政策空間最大的房屋方面,林鄭且一早布置好封死策略。
政策空間 搶先封死
林鄭上任特首的首份《施政報告》,就已十分蕭規曹隨,將前朝的政策收為己用,把「綠置居」和「白居二」的措施恒常化;此外,還破舊立新,在前朝堅持政府土地宜建公屋的基礎上,引入由民間及NGO主導提供的「過渡房」。到了第二份《施政報告》,當時的土地供應大辯論已大概有了共識,林鄭不單進一步吸納民間意見,包括提出正視新界棕地發展,還推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釋放新界閒置土地,兼而雄心萬丈地提出「明日大嶼」願景。
第三份《施政報告》時值社會動盪,故當時所提新措不多,但也作出不少影響深遠的「量變」調整,包括把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60:40改為70:30,居屋定價折扣優惠亦較前進取,市建局則亦賦予興建「首置盤」任務,更重要是表明會開始使用《收回土地條例》。來到第四份《施政報告》,林鄭的房屋政策依然屢見新猷,不單首度為公屋輪候人士提供租金津貼,還推動關於劏房的租務管制措施。至於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固然是重中之重,另外還創新提出釋放新界祖堂地、把補地價標準化至新界土地等。最近,林鄭更宣布進一步把居屋折扣增至五一折、研究為青年提供「漸進式按揭」,以及為人均居住面積設立下限等。
其實,林鄭任內的房屋新政尚有不少,上面僅僅羅列堪作頭條新聞級數的措施;不厭其煩地重溫相關房策,旨在帶出林鄭雖非主打房策,但房策絕對是她的施政重點──理由無他,只因潛在競爭對手主打房策,如果自己不搶先推出的話,豈不遺下漏洞讓人有機可乘?抗疫要滴水不漏,政策及政綱空間亦然,林鄭大概深諳此道。
政策供應多 土地供應少
事實上,林鄭非但將前朝的許多房策照單全收,還落實了坊間不少醞釀良久的倡議,就連一直被指監管太過嚴格、不利自由市場的劏房租務管制、居住面積下限等亦順利推出,亦即一些未必全然有利、背後存在缺點的措施,林鄭都一併站在民間角度「從善如流」。可以說,除八萬五時期的「首置貸款」外,已沒多少房策是別人提過、林鄭迄今卻未執行的。至於大型發展區,繼「明日大嶼」後再有「北部都會區」,試問香港還剩下多少空間,可承載第三個大型發展項目?即使有人想到第三個,也會令人擔心有否條件(包括財力與人力)多建一個大型發展區。要把林鄭前兩個計劃推倒騰空?亦恐有違有關方面一直強調的政策延續性。
雖云辦法總比困難多,政策總有推陳出新的空間,惟當林鄭已好大程度「補漏拾遺」,其他人必須發揮更大創意、挖掘還有什麼爭議不大的政策方成。然而,有一點值得關注是,除政策外,林鄭在增加土地供應方面始終成效未彰,此誠可作為未來政綱比併的一大戰場。
拓地解困 苦求能者
不論「明日大嶼」抑或「北部都會區」,目前均屬鏡中花、水中月,能否成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收回土地條例》這柄尚方寶劍,目前所斬獲的土地亦嫌少之又少;林鄭提過的最大一次引用,乃預告將收回2000公頃魚塘作保育用,對比之下,去年5月高調所收的3幅土地,則僅涉1.2公頃。至於「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生效以來亦僅收到3個申請而已,可謂雷聲大、雨點小;雖然,這已優於前朝的「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官方資料顯示自2015年至2020年中,長達5年半期間僅僅仲裁過一宗補地價個案。而開發棕地的進度亦不理想,在土地供應大辯論後,專題小組雖建議短中期發展110公頃棕地,但政府暫時僅提及用少於一半相關棕地興建房屋。也就是說,政府有權主導的一些政策措施,譬如居屋打折,成效縱然立竿見影,惟一旦牽涉私人土地,則是空有政策、欠缺實效,拆牆鬆綁有餘,推力卻嫌不足。
在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後,加上「房住不炒」的要求愈來愈大,於此大環境下,公私營的拓地合作會否迎來突破?公眾無疑拭目以待。其中,一位有效團結社會各界包括私人發展商、新界土地持有者等等的特首,又能否為香港的拓地困局帶來轉機?抑或是,一位更強硬拓地、更能擺平爭議的人選更佳?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曾提出有關治港者能力的「五個善於」要求,當中包括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有效破解住房、就業、醫療、貧窮懸殊等突出問題,以及善於團結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建設更美好的香港這一大目標下滙聚最強大的合力。若然有位特首參選人,能以言論乃至行動證明自己滿足相關「善於」,肯定加分不少。
一直有論者指出,房屋是香港諸多深層次矛盾的一大歸結點。只要突破土地供應的樽頸,自然能夠令樓價向下鬆動;即使鬆動空間可能有限,當局仍可透過新建出來的公營房屋包括資助出售房屋,更好滿足市民的上樓及上車需要。當圍繞房屋的「Have and Have nots」問題紓緩了,貧富差距的怨氣也可紓緩,市民用於住屋的開支亦可望減低。另外,私人空間增多了,還可連帶有利鼓勵生育、紓緩人口老化;當兩人蝸居「納米樓」已經嫌細,又哪來空間多容納一張BB床?完善房策,未必一招救全家,但必然是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以及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以外,讓香港長期穩定繁榮的最主要施政着力點。
香港已成功由亂入治,中央在港的全面管治權亦成功彰顯落實了,接下來,由一位有能力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人充當特首,相信最有益於香港的長治久安。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肩負治港重任的人應具備哪些素質 |
上一篇: | 特首戰搶閘參選 醉翁之意不在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