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月4日

屠海鳴 維港鐘鳴

通關之難,到底難在何處?

當2022年新年鐘聲敲響,香港許多市民表達新年心願時,都把「衝出疫情,早日通關」放在第一位。然而,心願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超強傳播性變種病毒Omicron(奧密克戎)侵入社區,令新年通關夢碎,香港已處於「第五波疫情的臨界點」。

通關之難,難過蜀道,難過上青天!香港與內地隔絕快兩年了,多少親人骨肉分離,多少家庭日思夜盼,多少次心中燃起希望又被無情撲滅。入骨相思,望穿秋水!通關之難,到底難在何處?

難在「害群之馬」尚存

第四波疫情之後,香港已連續70多天病例「清零」,香港與內地專家多次近距離協商。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多次率團在深圳參加內地與香港疫情防控工作對接會議。他上星期三在會見傳媒時表示,香港與深圳市政府、珠海市政府已經成立專班,就「通關」的所有事宜做全面準備,目標是隨時候命,香港與內地「通關」已到達「衝線」階段。多少市民聽了歡欣鼓舞、奔走相告,膏車秣馬、整裝待發。

然而,北轍南轅,戴盆望天。去年歲末,五名空手道運動員在哈薩克斯坦參與亞錦賽後返港,在機場檢測結果呈陽性,這原本是一記警鐘,應引起重視,特別是航空公司應加強防範。但「害群之馬」恰恰出現在國泰航空公司!最先確診Omicron病毒的國泰航空公司的一名空少,12月25日從美國乘機回港後,違反醫學監察規定外出,從屯門到中環,購物、聚餐、會親友,又在九龍塘又一城的望月樓聚餐,同時段用餐的超過200人,引發多名食客染疫,一位在包間用餐的食客也不幸「中招」,而同一時間的「時空伴隨者」達200多人,由於本港的技術追蹤手段落後,經過多天仍有6人未能找到。Omicron病毒以傳播速度快而令人生畏,可以一傳十、十傳百,這些天本港的大型活動和聚會密集,二次傳播將危及多少人?後果不堪設想!

在行政長官約談國泰航空主席及行政總裁後,國泰已將兩名違規的員工辭退,但僅辭退就萬事大吉了嗎?違反防疫規例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市民期望「害群之馬」受到應有的懲罰。

難在防疫漏洞不少

國泰航空的空少帶疫入社區,再次暴露出防疫措施的漏洞很多。市民對港府的防疫措施存在諸多疑慮。

其一,為何不早一些取消機組人員的豁免檢疫安排?「外防輸入」是本港防疫的重點,航空公司的機組人員是重中之重,早有專家苦口婆心地向政府再三諫言,必須取消機組人員的豁免檢疫安排。為何不肯取消?難道航空公司的生意比香港750萬人的健康更加重要嗎?

其二,為何不取消本港近期的大型活動?聖誕節前,五名空手道運動員已確診,但政府並未及時按下大型活動的「暫停鍵」,聖誕節和跨年的大型活動如期舉辦。其中,旅發局在西九文化區舉行的「香港跨年倒數演唱會」,場內場外人潮洶湧,有市民戲稱「蒙着嘴不怕Omicron」。這豈非兒戲!

其三,如何令檢視打針卡落到實處?望月樓疫情爆發後,政府再次強調打疫苗的重要性,這無可厚非,但要求食肆及表列處所職員檢視顧客打針卡。試想,店家最大願望是開門迎客,顧客最大願望是不受約束,沒有執法人員的參與,此項措施如何能做到位?店家如果「放過一馬」,政府又該如何監察?

綜觀疫情爆發以來,港府的防疫措施總是「慢半拍」、「差一點」、「晚幾步」,令「防疫大堤」屢次出現「缺口」。有「缺口」不及早堵上,危機襲來是必然的,什麼時候襲來是偶然的。對此,不知政府高官作何感想?

難在「集體安全意識」不足

人類歷史上出現的重大瘟疫很多;面對疫情,任何人都無法獨善其身。

律己,是救人,也是救己──這是一個並不深奧的道理。

然而,疫情爆發以來,香港在疫苗並不缺少、且在國產疫苗和進口疫苗都很充足的情況下,市民打針的意願並不強烈。統計顯示,自去年2月26日啟動新冠疫苗接種計劃至去年12月31日,本港共有約487.6萬名居民接種第一劑,佔合資格免費接種疫苗人數的72.4%;約466.2萬名居民已接種第二劑,佔合資格免費接種疫苗人數的69.2%。港府計劃在去年9月份達到接種七成的目標,在年底才勉強實現,令人失望。

另一個問題是,儘管香港與內地通關的願望非常強烈,但在使用「健康碼」問題上爭論不休,糾結太久,某些人放大了「侵犯隱私」的因素。也是源於同樣的心結,本港推行的「安心出行」,也存在查詢不快和不精準的問題,致使確診個案出現後,難以在第一時間尋找密切接觸者。

重「個體安寧」,輕「集體安全」。這種觀念在平時看不出弊端,但在重大災難面前,明顯地蠶食了抗擊災難的成效。

回顧本港的抗疫歷程,時緊時鬆、搖擺不定的特點極為明顯。政策的搖擺不定,源於「心不定」。

難在一些官員和市民「心不定」

有人時不時地炒作「與病毒共存論」;Omicron病毒來襲後,有人稱,新冠肺炎將形同一場流感,傳播力雖強,但致死率減弱,不必擔心,可以無為而治。這種說法看似有幾分道理,其實缺乏科學依據。鍾南山院士前不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冠疫情的危害如同流感,第一個前提是病死率要下降到約等於0.1%,但目前全世界還在1%或2%。也就是說,新冠肺炎的病死率是流感的10到20倍,「與病毒共存」如何令人安心?

歐美國家實行「與病毒共存」,防疫政策反反覆覆,事實證明是失敗的。中國內地一直堅持「清零」,決心和信心從未改變,自武漢疫情爆發以來,已打敗了四十多起局部疫情,雖然給涉疫地區的民眾帶來一時不便,但經過三周時間,居民生活恢復正常,事實證明是成本最小的,利大於弊。身邊就有成功的案例,卻總是惦記着「與病毒共存」;貪一時自由,釀無窮後患,「心不定」是出現諸多防疫漏洞的深層次原因。

2020年2月8日至今,香港與內地咫尺天涯,千嶂萬隘,深圳河天塹般難以跨越。有人怨政府,有人怨內地,有人怨「某某組群」。怨聲載道,怨天尤人。其實,通關之難絕非一個原因使然,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對此,每位香港人都需從心底反思:自己難道沒有一絲一毫的責任?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