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23日

李道

選舉的贏家與輸家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結果塵埃落定,誰是贏家?誰是輸家?這不是指,按選舉規則所定義的勝負。坊間繼續把焦點放在投票率上,強調今屆只得30.2%創出歷史新低,藉以批評新選制不得人心兼不反映人心,從而隱隱傳遞一個訊息:藍營雖勝猶敗,份屬輸家;黃營不戰而勝,份屬贏家。

投票率孰高孰低?

也不妨先談投票率。所謂多寡,從來只有相對比較,包括視乎比較對象。較諸過往歷屆立法會以至回歸前的立法局選舉,今屆數字無疑遠遠偏低。對上一屆2016年的選舉,投票率達到創紀錄的58.28%,一高一低的差距便高達28個百分點;再看2012年的53.0%、2008年的45.2%、2004年的55.6%、2000年的43.6%、1998年的53.3%,縱然不同年份高低不定,但仍一律高於今次所錄數字;甚至乎,今屆投票率且還遜色於港英時代的選舉,1995年和1991年局部開放的立法局地區直選也分別有35.8%和39.2%。

不過,若以投票人數作為比較對象,參與投票的市民則不算特別少。較諸2016年高峰逾220萬投票,今屆的135萬人固然明顯萎縮;但跟2012年的183萬人、2008年的152萬人、2004年的178萬人相比,差異則不是特別誇張,以至較2000年的133萬人還要高。當然,這與當時香港人口數字有關,譬如2000年底全港人口有671.1萬人,而2020年底則為742.8萬人。事實上,美國的投票率計算有別香港,我們的分母是取已登記選民人數,而彼岸則是所有年齡適合的可投票人口,亦即採取VAP(voting-age population)計算辦法。以此計算的話,今屆選舉的VAP投票率為21.4%,固然仍低於2016年的35.5%,但與2008年27%、2000年25.9%等的差距則便不是那麼明顯,此外還高於1995年即回歸前最後一屆的19.6%。也就是說,今屆投票率低的結論依然正確,但所謂的低,誠有程度之別,似乎也不能說是創出歷史最低。

藍營輸什麼?

更值留意的是,藍營在低投票率下總得票不減反增,比上屆多獲約37萬票至123萬票,增幅高達42%之譜。眾所周知,低投票率主要是黃絲不去投票所致,所以不會因而拖低藍營的得票數目;然而,藍營得票之大幅增加,則或連藍營本身都喜出望外。別忘了,疫下香港與內地無法正常通關,前往口岸投票者只有1.75萬人,不單少於之前登記的2.2萬人,也遠少於原來構想中的上限名額11萬人;如果數以萬計的居於內地港人能夠投票,尤其考慮到他們相信傾向藍營,實不排除藍營的總得票必然更高。

受2014年的「佔中」影響,2016年的選情熾熱非常,當時藍營已想方設法全力谷票,連倉底的票都已在上屆傾囊而出;時至今日,原來當年藍營得票尚未見頂,以致今次總得票再創歷史最高。可見,2019年的反修例事件令香港政治光譜更趨兩極化,在黃營吸納不少支持的同時,藍營亦吸納了新的粉絲。甚至乎,今屆建制派所得的(及打了折的)123萬票,已較2016年黃營整體——即包括泛民主派和本土派——所得的約119萬票還要多;當然,這跟2019年黃營得票的167萬票比較,始終仍遙遙領先藍營數字,如果今屆黃營同樣動員投票而非冷淡待之,相信其總得票亦會大幅增長,遺憾是剛完結的選舉卻未能反映出來;不過,藍營新開拓的票源,即使在無法正常通關下仍較前年區議會所獲的120萬票為高,而且,藍營支持者有了今次投票經驗,往後繼續投票支持藍營的可能亦肯定更高。

黃營輸什麼?

這引伸到一個此前反覆提出的問題:黃營只是今次杯葛選舉,抑或以後一屆、兩屆、以至所有選舉都一併杯葛到底?黃營多少是成功拖低了投票率,並使投票率創下回歸後最低;但是,然後呢?是否走向他們理想中的民主目標及普選目標了?黃營到底贏了什麼?如果把贏的定義,僅僅着眼於低投票率,而非其他更宏大的目標,無疑十分短視;情況就如,藍營將今次選舉的目標,訂於選舉順利運行一樣。

今屆藍營之得,除了見諸鞏固和開拓了票源,還在於做到新舊交接,扶持了一些新面孔及年輕人上台,不論地區直選抑或功能界別皆然。反觀黃營,此消彼長,在大佬輩移民的移民、入獄的入獄、退出的退出之後,青黃不接問題顯然惡化,甚至出現群龍無首之窘。譬如民主黨的內訌,一眾新人在缺乏黨及整個陣營的支持下,孤軍作戰的參選結果慘不忍睹,12位參選地區直選的候選人中,甚至有4位因票數不達3%而遭沒收選舉保證金,相關人等的政治生涯不排除經此一役後畫上句號,不論原因是遭人唾棄抑或是黯然自退……如果黃營繼續杯葛選舉,將來還會不會導致黨本身都無法生存?如果說,之前許多黃色政團是基於外部壓迫而不得不解散,那麼在棄選大纛下,民主黨之類又會不會受自身因素所累而走向覆亡?所謂政治無力感,會不會進一步藉此自我實現?黃營勢力的土崩瓦解,對黃絲來說又是否好事?對香港民主又是否好事?到底是否大家所樂見?

香港輸什麼?

其實,「清一色」的立法會,亦即議會聲音不夠多元,香港必然才是最終輸家。不是嗎?前文反覆強調,內地一套傾向一元管治,西方則高舉二元競爭與制衡,惟兩者到底殊途同歸,都是在對立矛盾下最終達致統一。競爭與制衡肯定有其好處,但亦有惡性競爭之謂,過度制衡亦易導致「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至於議會得以統一,運作肯定暢順得多,可是過於一言堂,亦無法讓真理愈辯愈明。

所以,「混一色」的議會必然較好,在「愛國者治港」的框架內,黃營的政治空間無疑較前縮小,但不代表政治空間收窄至零。黃營選擇放棄議會,對自身發展及可持續性斷非好事,對香港整體的民主發展以至一般性的公眾議題討論亦非好事。黃營可扮演的角色很多,大至爭取普選,小至捍衞工會權益,一直以來都有發揮空間。勿以善小而不為,黃營其中一條座右銘,難道不是寸土必爭?難道因為他們心中的普選之路被封,便應為了一棵大樹放棄整個森林,連其餘一切都一併放棄?

政治無力感,到底是個感性情緒;政治是長期工作,必須以理性掛帥。黃營缺席今屆選舉,長遠影響實在不小,肯定無益於政黨及個人的政治發展,日後要重新振作也必事倍功半。畢竟,一再攻擊投票率低,繼而貶低香港選舉的認受性,客觀效果只有一個,就是令黃絲日後的投票意欲更低,日後黃營希望重整旗鼓再次參選的難度必然更大。換言之,這恐怕是拿石頭砸自己腳的不歸路。

黃營的領袖們,除了批評今次選舉的投票率低,還有什麼富建設性的的政治藍圖提供?國際線上成功爭取幾篇批評香港新選制的聲明,對香港的民主普選及良政善治又有何用?反對黨盡可一味反對政府,但對自身發展則總須有點建設性!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