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
在以金錢掛帥的社會,建築師推動由社區做起的設計,純粹由用家使用體驗出發,不計算成本利潤回報,定必屬於小眾。暫時放下繁忙的工作,去一趟義工旅行,為有需要地區興建學校,是另一種嶄新的體驗。旅行的意義除了遊山玩水增廣見聞之外,近年興起了義工旅遊,賦予旅遊全新的定位。義遊多會先苦後甜,先進行義工服務,再緊接於當地遊歷,以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去感受同一個城市。筆者曾經以建築師的身份親身經歷義工旅遊,到尼泊爾的未來之村。未來之村位處山脈當中,是一處尚未被繁華污染的世外桃源。
未來之村的創辦人同樣是香港人,在山上建一座小小的旅館,同時充當村內的補習學校。未來之村歡迎世界各地的遊客來訪,既讓遊客體驗尼泊爾壯麗的山巒,也增加當地人接觸世界各地旅客的機會。義遊的上半部分是將學校基礎建設的設計圖則送往當地,完工前飛往當地,跟當地的老師及學生一起參與學校的軟裝部分。
嶄新意念改善劏房環境
設計的本意應該「以人為本」,卸下多餘的裝飾還原基本步,以用家的角度出發,與用家一起參與設計,才是建築師嚮往的設計模式。雖然跟當地人言語溝通會遇上困難,但以有限的單字跟肢體語言表達溝通,也是義遊之旅其中一個難忘的部分。建築師透過自身的專業知識,為有需要的人,創造一個改變生活環境的契機;一步一步攜手實踐夢想,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香港受制於繁瑣的建築條例限制及土地短缺等問題,建築師並不是魔法師,未能一揮魔術棒變出更寬敞的生活空間。不過,在不違反法例而僭建的原則之下,亦可為很多居住在劏房的低下階層創造合適的生活空間,保留足夠的流動性,嘗試通過嶄新的設計改善生活環境。生活質素跟生活空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飛機上頭等艙空間不大,卻給人舒適放鬆的感覺。
面對生活,要了解不同用家的生活需要,以多功能及多變的設計,讓擁有的空間不再局限於一堆數字之上,而是隨着時間轉變,配合用家需要改變功能。日本的宜家家居,以7港元的月租,出租一個只有107方呎的納米單位,即年租金只需要87元。這間「Tiny Homes」包括閣樓的設計,地下是客廳、廚房和浴室,上層則是睡房。客廳包含了書房跟衣帽間的功能,而且具多款靈活的傢俬,包括伸縮飯枱、附設滾輪的儲物櫃、梳化床等,因應不同需求能夠變化出不同功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在香港,路德會剛剛與觀塘偉業街的「德薈」,以酒店式過度性房屋形式,為輪候公屋、居於不適切房屋的雙職已婚人士,以月租3000至4000元提供30個單位。不少青年旅舍亦利用共享空間的概念,將某些功能放置於公共空間內,日間可以是共用廚房,晚上即變身成小型音樂會或電影放映院,達致更佳的空間使用效率。
居民傳統智慧孕育新設計
推動社會變革的建築師Shigeru Ban曾經說:「我們(建築師)有責任為有需要的人作設計。」以建築師的身份,要捉緊設計的機會,為他們提供更美麗舒適的生活空間。尼泊爾山區內一間捐贈的圖書館,整間房子的窗戶都以木板組成的窗葉關上,昏暗得令人懷疑學童是怎樣在這樣的環境下閱讀。然而當地的老師說:「你們是來自光明的城市,不能適應沒有燈光的環境。小朋友走進閱讀室內,瞳孔快速地適應周遭的環境,根本不需要依靠外來的燈光來照明閱讀。」
設計應該從社區之中孕育,而不是從上而下,由建築師個人筆下構想的烏托邦。參與式設計,宗旨在利用當地居民的傳統智慧,啟發每個人自身的設計潛力。適合貧困社區的建築設計,並非主流建築師渴望完成的標誌性建築,但每一小步的改變,也能對當區居民帶來巨大變化。
透過一趟義遊之旅親歷其境,從圖紙上天馬行空的設計,到落地跟當地用家溝通配合的建造模式,將設計融入社區。在第三世界興建的住所或學校,能夠直接改善當地的生活環境,也能夠讓小朋友的就學比率大增。由世代當農夫,到能夠選擇自己未來職業,進而一步步改善家庭的生活環境;在有限的框框下,通過建築設計,改善學習環境,直接改變兒童未來的可塑性。
建築是因為人的使用,才被賦予價值。沒有人,家不成家。沒有人欣賞及使用的建築物,談不上建築。居民共同對社區貢獻,構建自身的社區;一磚一瓦也是共同的經歷及紀錄,也是建築師跟參與者,最佳的共同學習機會。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建築師學會立場。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香港要逆水奮進了 |
上一篇: | 2022年菲律賓總統選舉前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