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
不自由,毋寧死。近年香港,更愈愛高舉自由,自由甚至成為離開香港、遠走他方的理由。
移民提高了政治自由?
現在港人談及自由,理解其實狹義,因普遍僅涉及政治自由。不消說,香港政治自由愈來愈少,在新選制下,港人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皆見削弱,這是一個不爭事實。即如藍營談論新選制時,也不敢形容為更民主、更自由,而只強調如何有利維護國家安全、如何有利香港繁榮穩定等。
相對其他民主國家,人民所享有的政治自由無疑更大;但須留意,新移民是否享有同等自由?新移民是否馬上手握選票?甚至乎,當地有否代表港人的專屬政黨和團體,可為港人發聲和代表港人利益?該些政體又能否進入政治架構,擁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權力?民主從來是少數服從多數,即使少數人享有一人一票,但無法成為多數則無大用。
再者,當有人覺得香港執政者不代表我,亦未捍衞自己心中價值;環顧世界,同樣情況司空見慣,包括發生在其他民主國家身上。民調機構Gallup今年首季調查發現,多達44%美國人稱自己是政治獨立,沒有任何一黨代表自己,數字比分別選擇兩黨的還要高。試想,當地人尚且如是,新移民勢孤力弱,又能否影響到當地的政制、稅制以至移民政策?對於所謂賦予港人居留權的承諾,當前僅屬一張張「政治期票」,香港人一律只能「等候發落」,沒有任何政治自由及權力去監察制衡及左右政策兌現。如果說,有人在港感到政治無力;到了彼岸,並不見得因而感到有力。
還有擇業、探親、撐港自由……
本文重點不是討論政治自由,因為自由所涵蓋的層面十分廣泛,政治只屬其中之一罷了;於香港特殊環境下,時人無疑有點過於吹捧政治自由,變相矮化了對其他自由的關注。
其中一個是經濟自由。簡單一問:你覺得你的自由大,抑或香港首富的自由大?後者大概想買就買,花錢不用看價錢牌,其可享自由恐怕是前者無法想像的。名義上,在港人人都有天天吃盡山珍海錯的自由,不會犯法或被打壓,但實際上這種自由受到現實條件局限。自由往往與能力、權力掛鈎,能力、權力愈大則自由愈多;政治權力如是,經濟權力亦然。中產小康移民別國,享受半退休的生活,經濟自由固然不少;可是,尚處於力爭上游階段者,則要認真思考人離鄉賤的搵工賺錢問題──這就是經濟自由問題。
在香港,市民可以選擇的職業及崗位必較其他地方多,因至少享有懂得當地語言、文化等優勢。離鄉背井,競爭力肯定相對較低;移民後當然於名義上有擇業自由,但實際上的自由無疑不能相提並論。雖云,其他地方的工作選擇不少,特別在貨物及人員供應鏈問題下,薪金還因而水漲船高;但問題是,相關工種職級是否大家樂於從事?況且,華人亦恐遇上歧視,首先找工已不容易,跨過門檻後要升職加薪,也不排除並非優先選擇,較難向上流動。如果說,香港工作機會愈見被強勢內地人壟斷,難道淪作別處二等公民又不會被當地人壟斷?
還有一點坊間此前甚少探討,惟到了移民最後階段卻不得不思考,那就是探親自由。沒錯,探親自由絕非理所當然,當你人在遠方,就難照料在港家人。儘管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但具體如幫長者填表申請消費券、申請疫苗抽獎等等,到底不是輕易隔空越洋可辦到,其餘幫長者安排入醫院、住院舍,又或閒時探望一下、一起搓搓麻將,身處外地也非一程飛機就隨傳隨到。尤其是香港人口老化,移民後難免衍生「留守老人」問題,不論是二十多歲青年還是已成家立室的,都總會遺留上一代長者在港乏人照顧。
另有兩項自由,亦跟上述探親自由相似,就是友聚自由與旅遊自由。視像會友?視像飯敍?當然可以,但跟直接接觸肯定差一大截,更遑論一起踢足球、一起打籃球,又或一起郊遊、一起唱K、一起打邊爐之類。朋友與朋友之間相隔兩地,意味以上自由通通失去。此外,地理分隔亦窒礙了旅遊自由。香港其中一個特色是,數小時飛行距離內涵蓋多個不同文化,由東北亞的日韓,到東南亞的星馬泰,以及兩岸三地等,皆是港人旅遊熱點;身處歐洲,短途旅遊點到底局限在歐洲之內,由文化到景觀都大同小異,除非跑到地中海對岸的北非。當然,港人仍可從歐洲遠征亞洲旅遊,但無論如何,要想延續一年內「三短兩長」之類旅遊模式,移民彼岸後的自由彈性難免大減。
由品嘗港式美食,到欣賞港產電影,不在香港的話亦恐大打折扣。自由,包括隨時隨地想吃魚蛋就可吃到,想吃叉燒就可吃到;其他地方縱有提供,但由方便程度到水準質素,都難免不及香港。自由,也包括可以支持捧場香港文化,但在海外影院又怎樣撐港產片?在海外又怎樣撐港星偶像演唱會?粉絲團縱可買下海外廣告,但就難現場為偶像應援,就如奧運缺乏現場觀眾打氣,也難說沒有負面影響。
當然,在其他地方可享別的自由,包括可到英超主場支持愛隊,又或到當地歷史悠久的博物館、藝術館欣賞當地文化;不過,近年高舉及說好的香港本土主義,移民出走豈不等於放棄香港?單論廣東話,移民一代人或可堅持繼續講,但下一代呢?若干年後,你盡可在彼岸家裏以廣東話溝通,但看在子孫及其朋友眼裏,也許跟我們現在聽到長輩講鄉下話無大分別。
自由的交換 別高估低估
的確,不同地方可享不同自由,重點在於選擇取捨及是否適合自己,一切在乎trade-off。例如,筆者不擅長亦(因而)不喜歡打籃球,給我打籃球的自由,也得物無所用。又如,某地容許疫下不戴口罩的自由,但卻變相增加了受感染的機會,這種交換又是否樂見?另外,某地可提供你學習某語言的機會,不過變相減少你及家人講廣東話的自由,你又樂意入鄉隨俗嗎?某地的草地比香港多,但就缺乏大型冷氣商場,你又願意由城入鄉?
自由的定義,最廣義即俗語稱「想點就點」,好像想飛天就飛天,想遁地就遁地,想瞬間去火星就已經到了火星,這才是終極的自由。有句名言:體制可以限制行為自由,但思想自由是無法限制的。其實,除「世俗法」即政治操作下的規條外,還有「自然法」制約我們自由,生老病死正是其一;所謂「不自由,毋寧死」,若反過來想,真箇死了則一定失去所有自由,就連思想自由都完全失去(人死如燈滅唯物地言)。正因自由的維度十分廣泛,更加突顯當下所謂自由的狹隘:「呼吸自由的空氣」,究竟在所謂得到政治自由的同時,離開香港又會失去多少其他自由,甚至其他其實更重要的自由?很可能,連帶免於疫症恐懼及威脅的自由都要犧牲掉。
當然,有人願意作出交換,就如有人擁抱一落樓就有酒吧的自由,有人亦愛一落樓就有茶餐廳的自由,不同人有不同喜好,但重點是交換之前必須考慮透徹。今日香港之泛政治化和高度政治化,正是將政治凌駕一切,包括將政治自由凌駕上述一切自由,以為只有政治才最重要,身邊親人,以及友情、事業、愛港情懷等等其餘所有都拋諸腦後。相關思維,極度容易帶來誤判,因為過分高估了政治因素影響,繼而過分低估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舉個例子,政治化思維一度令人以為,套現消費券才是效益最大化;惟時至今日,第二輪消費券派發時坊間已無套現之說──的確,查消費券的設計,若非被政治因素沖昏頭腦,實際上又哪有套現的必要呢?政治只是眾多自由之一,絕非唯一又或「沒有之一」。然而,有此誤解又不能只怪香港,譬如美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自由指數」,政治就佔了很重的評分佔比,甚至所謂自由幾乎等同政治自由。
本文之談自由,到底不為討論「移民潮」,一來這個潮流高峰已過,再談無謂,二來對於頭腦發熱,亦即「政治病」患者,上述道理概無大用。這裏要強調的是,政治自由不是全部,香港尚有許多自由值得港人珍惜。以為自己得到政治自由,回頭卻發現原來失去更多,結果可能後悔莫及;而更重要的是,破壞了才懂得之前的好,攬炒了才明白過去不錯,全香港人都恐一起無奈陪葬。現在大家應已冷靜下來,不妨深刻反思香港的自由程度若何,於這塊土地上仍享多少自由,換作別處則可換來什麼自由,以及希望將來守護什麼自由……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雲迪沒犯刑罪 不要一炮轟黑 |
上一篇: | 強掃安心碼反彈小 票站執行建制有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