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
上周提到中國的「德育」,也是一個抽象的概括。德育的內涵,需要施行德育的人去闡釋與發揮。就像《論語》裏面孔子對於什麼叫「仁」,就有多種答案。有曰:「克己復禮」是總綱。但是其他關於「仁」的論述,卻不是全面鋪排的細節,而是孔子對弟子的不同問題,做出不同角度的解答。也就是說,如何理解和實踐「仁」,是開放性的,因事制宜,沒有固定的公式。但是,那種種的闡述,又不是隨意任性,也不是凌亂無章,而是不離「仁」的本質。自古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大概就是這樣去理解和領悟「先賢」的智慧。
最近碰到一件事,正好說明前數周提到的思維方式的差異:總體性與分析性。應一個國際團體之邀,寫了一篇有關他們稱為「橫向素質」(Transversal Competencies),即指非智力(non-cognitive)範疇的素質。文中介紹了美國的「21世紀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3R、4C等的羅列。比較了新加坡、日本、韓國、台灣、中國內地、香港等幾乎同期的教育目標,都是從「人」出發。最典型的莫如新加坡:2010年頒行的21世紀素質(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就是根據2009年頒行的「教育理想成果」(Desired Outcomes of Education),即四種人(自信的個人、自覺的學習者、主動的貢獻者、有心的公民)(見10月1日本欄);雖則最後的具體「技能」(skills),所有國家都與美國差不多。編輯(英國人)看不懂,說:「既然最後的技能都幾乎一樣,哪有什麼分別?」筆者感謝他,因為他表達了一個重要的文化差異。
人與技能 孰輕孰重
對許多西方朋友來說,最重要的是可以具體見得到的「技能」,可以羅列、培訓、測評,而且可以產生可期的成果。包括「軟技能」(soft-skills)──溝通能力、創新能力、批判思維、等等。像「人」這樣的抽象概括,覺得沒有現實的價值。要那位英國編輯明白其中的分別,很不容易,因為那是根深柢固的思維方式。
但是在華人社會或者東亞儒家社會來說,「人」是最重要的。「人」包括對別人的關愛,對社會的公德心,對社會有所貢獻,等等。「道德」、「德育」都是重視「人」。這些都是美國的21世紀技能沒有的。在中國人的概念裏,有了高超的知識與技能,還可以是一個大壞蛋。在美國來說,似乎這不是教育的責任。筆者數年前在美國一個基金聯盟的會上,談到東亞「筷子社會」的德育,有一位資深教授說:「這些都很重要,但也許是因為您們對於基本技能,如3R,已經應付自如,可以有空間做這些。我們還沒有到這個地步。」還是無法明白我們的教育理念。
以上的例子,讓本欄的討論過渡到思想方式的另一個方面:關注世界的側重點。哈佛學者Howard Gardner,在1984年第一次提出後來名噪全球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當時他是在討論文化的傳承,談到不同的社會裏,什麼是人們認為最重要的能力素質。文章開頭,他提出所有社會都要面對三個領域︰物質世界,人造工具,人類社會。而不同的社會,對於這三個領域,會有不同的側重。他多次提到的是美國與日本,認為美國人比較側重技術性的技能,也就是比較重視人與工具的關係;而日本人比較側重社交禮儀與人際交往,也就是比較重視人與人的關係。
我們還可以加上,在經濟比較傳統的農村社會,也許就會側重人與物質世界(如自然界)的關係。今天來看,這些具體的比較也許不太精確,但是他的三個領域的框架,卻似乎開創了一個文化比較的平台。
注重德育 文化精華
日本很明顯,這裏錄下明治天皇的《教育敕語》(文部省標準漢譯):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者、不獨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斯道也、實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之所當遵守、通諸古今而不謬、施諸中外而不悖。朕庶幾與爾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裏面「德」字是主體,強調道德的重要性,並且數說了道德的主要方面。從文意看,這裏的「德」,也可以譯成「美德」。那是1890年頒行的。聽日本朋友說,當時是天皇擔心青年醉心西方科技,而忽視道德,當時真正是全國奉行的「聖旨」。但是二戰以後,有聲音認為這是軍國主義的思想根源。因此不再宣傳全文,但是保存其中有關道德部分。
中國的道德與德育,一方面是一個抽象的、概括的、不具體的概念,另一方面又標誌着重視人的社會表現。中國文化重視道德,中國的教育概念的「德、智、體、群、美」,也是以「德」排頭。我們說「德才兼備」、「德智並重」,都是「德」字先行。這是西方文化裏面沒有的,又或者他們認為這不屬於教育範疇。日本和韓國都有類似的框架,不過排序時有變化。
我們常常聽到要「傳承」中國文化,就有一個問題:這些古代的道德概念,如何讓他們也有現代的生命力?有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成立,這些道德概念的存在與作用,是永恒的,以前、現在、未來都會如此,哪有什麼現代化的事?另一種認為問題不成立的,則覺得這些道德概念都是迂腐的舊東西,根本與現代格格不入,為什麼不創出一些現代的概念、現代的思路?
文化傳統 現代闡釋
筆者認為,這兩種看法都過分了一點。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個社會生存的基本條件,在任何社會都很重要。事實證明,不少社會,喪失了人際相處的基本原則─道德─純粹只靠法律的規範,社會就會走不下去。古代的這些道德概念,經過數千年的社會演化,依然對今天的社會有現實意義,不得不佩服我們祖先的智慧。
另一方面,必須承認,這些道德概念的內涵和表現形態,是在古代特定的時空中產生的,必然帶有當時的社會特點。例如當時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之間的關係,都有當時的時代特點,其形態與內涵,與今天就很不一樣。不經過消化發展,牽強套用,就會與今天的現實格格不入。
不禁想起弘立書院當年的李小麗校長,台灣人,在美國辦學,北京教學,我們三顧茅廬之下,來了香港。她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教師,其中花了不少工夫,嘗試把傳統道德的要點,化為有現實意義的語言,凝結為「八德一智」。「八德」,即「忠、孝、仁、愛、禮、義、和、平」。每一個字,都加以現代社會的闡釋。
忠─忠於他人和自己的精神;孝─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尊重我們自身的歷史與傳統;仁─仁慈和關懷;愛─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禮─高尚的教養和儀態;義─講求原則,堅持公義,捍衞自己的信念;和─溫和、包容、和悅(見圖);平─平衡、平等。智─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確的選擇。
李校長可惜早逝,那是難能可貴的努力。
上周提過,近年香港湧現種種非智力領域學習的努力─正向教育、品格教育、社會與情緒學習、學生福祉、靜觀(Mindfulness)、成長心態、善意溝通、等等,核心都是在意於「人」。這些幾乎全來源於西方,說明全球都開始關注「人」。能夠結合中國傳統的「德」,將會威力無窮。中西交滙的香港,應該可以有這種貢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惡客 |
上一篇: | 建制擬拆AB隊 盡攬直選議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