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2日
今屆東京奧運幾經艱辛,在半閉門的情況下終於順利完成,並且為我們帶來驚喜。游泳方面大豐收,刷新多項紀錄,男子組兩個世界紀錄,5個奧運紀錄;女子組3個世界紀錄,6個奧運紀錄,混合泳一項世界紀錄。香港隊何詩蓓奪得兩面銀牌,100米、200米自由泳都打破亞洲紀錄,是歷來最佳成績。
田徑成績同樣出色,男子組一個世界紀錄,3個奧運紀錄;女子組兩個世界紀錄,兩個奧運紀錄,混合賽一項世界紀錄。原本以為東京奧運延遲一年舉行,打亂了運動員訓練的時間表,可能影響運動員狀態,左右表現,怎料今屆水、陸競賽屢創佳績,10項世界紀錄,16項奧運紀錄,實在可喜可賀。
香港更是成績驕人,1金2銀3銅,有史以來最好,更是特區成立之後,第一次奪得金牌,令到香港人興奮莫名,成為奧運迷,日日在電視機旁為香港隊打氣,真是全城奧運,樂此不疲。高潮過後,業界都思考一個問題,下一屆巴黎奧運,香港的成績將會如何?進步還是退步?政府怎樣可以提高本地的運動水平?
奧運之後,很多人認為政府需要增加資源,大力資助體育運動發展,才可以保持今屆的奧運成績。這樣想法太過片面,政府的支持是必須的,重要的是社會的總體氣氛,以及我們的文化,是否接受不以讀書為主體,接受個別興趣作為事業,學校的制約,家長的想法,更大者我們社會能否建立一個事業圈,不單政府投入資源,商界投入資源,令運動員退役後維持生計,普遍市民是否會參與運動,擴大運動專業,養活這些人才,因此運動氛圍是一切的基礎。
優秀出色的運動員講求天賦,當然亦有後天艱苦的訓練,不過天份是首要的,一般在十歲八歲便發掘出來。例如中國女子10米跳水冠軍全紅嬋14歲便戴上后冠,7歲便開始訓練,影響正常讀書,一般運動員生命最多去到35歲,之後事業、生計怎麼辦?內地情況可能好一點,當年乒乓好手鄧亞萍、跳水王后郭晶晶退役後獲保送到清華大學,繼續學業,還有事業的機會,父母較為放心讓子女在運動方面發展,因此內地運動始終能夠保持一定水平。
香港情況不一樣,一個高度競爭的商業社會,謀事總講求學歷,讀書對運動員又沒有什麼優惠政策,有多少父母像香港劍擊金牌得主張家朗的家長,讓他中四毅然休學,轉為全職運動員?這是一個風氣的問題,一般香港的家長仍然是「唯有讀書高」的想法,哪會輕易讓子女因運動而放棄學業。
「一將功成萬骨枯」,運動世界是殘酷的,成功的運動員可能有廣告贊助,產品代言,可以生活無憂,但是一般成績平平的退役運動員,又有什麼出路呢?這要靠整個社會,或者是商界投資,在公司、住宅,多建立興趣小組、球隊和運動俱樂部,讓更多人參與運動,擴大教練、訓練員的需求,令退役運動員有更多出路。
外地運動的發展主要靠職業化和商業化,可能是兩者混為一體,職業化能夠蓬勃發展,肯定有商業元素,美國NBA,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是其中表表者,可惜香港的職業足球商業化不足,成績未見理想。其他項目如網球、高爾夫球,又走不進職業門檻,與頂尖水平相差太遠。
香港要提高運動水平,實在需要新的思維,要有政策,改變社會文化,純粹投入資源,單靠體院是不足夠的。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悶局 |
上一篇: | Is Hong Kong's elite leav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