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7月22日

李道

如何看待英國抗疫策略?

英國能否走出疫困?各地正在觀望這個先例。問題是,其如意算盤究竟是什麼?在疫苗接種率不夠高之下,太早解封以至「與病毒共存」,結果會否欲速不達?初步看似失敗的發展,判斷會否言之尚早?

每兩周確診翻一倍

英國每日確診宗數繼續以每兩星期翻一倍的速度增加。5月上旬當地每日確診數字一度跌穿2000宗,惟到下旬已回升至4000宗左右,6月中更重攀10000宗,在7月初突破20000宗後,最新是高企於50000宗附近。正當早前疫情大流行的印度及巴西,每日新增確診已降到40000宗以下,而最近疫情大流行的印尼,數字亦回落到約40000宗;疫情的此起彼落,已令英國一躍成為目前日均確診數字最高的地方!

須留意的是,首先印度、印尼、巴西的人口遠較英國多,分別是後者的20倍、4倍和3倍;若以每10萬人口衡量,英國疫情無疑較表面看來嚴重得多。其次,英國疫情尚無見頂回落跡象,尤其歐國盃剛落幕不足14天,此一「超級傳播活動(super-spreader event)」的影響尚未完全浮現,加上首相約翰遜堅持如期本周一解封,就連口罩令都幾乎完全撤銷,意味未來確診數字不跌反增的機率極高,且每兩星期翻一倍的擴散速度或恐進一步提速。

英國成年人的疫苗接種率高達68%,其中完整接種兩劑的人口比例亦逾50%,然而,千萬別犯上「以全概偏」之誤,因整體接種率高,不等於個別群組接種率也高。在優先接種高危人士的政策下,英國50歲以上的年長人士已有逾80%打齊針;至於40歲以下者,當地已打第一針的比率則少至35%,亦即英國大多數青壯年人尚未受疫苗保護。此所以,截至7月8日的資料顯示,10至19歲和20至29歲兩個群組每10萬人口計算的確診數字均超過600人,至於50歲以上的則為100人左右。這清晰反映疫苗明顯有助防範疫情,包括保護接種率高的高危長者群組,不過,如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所言,現在疫情之關鍵所在,乃於未接種人士之間出現大流行。

在約翰遜眼中,即使病毒在青壯年人群組肆虐,但由於相關年齡層染疫後的死亡宗數偏低,故疫情尚屬可接受的。以每日確診數字看,英國疫情雖已重返去年底水平,惟看每日死亡數字,較諸當時日均約達500人,最近則低至40人左右。無疑,這給了約翰遜「底氣」,畢竟要衡量一個疫情的危險性,必須一併考慮兩個因素──死亡率與傳播力。若然傳播力弱,即使死亡率高,好像愛滋病,當局誠然無必要嚴厲地作全國性防疫;假如死亡率低,儘管傳播率高,譬如一般感冒,則同樣毋須過於嚴陣以待。在疫苗有效保護高危人士及青壯年人患病死亡率不高的基礎上,約翰遜有條件以「普遍流感」看待新冠肺炎疫情。

更重要是,倘若一直等待整體接種率升至80%,亦即實現群體免疫方始解封,實不知等到牛年馬月,約翰遜已不想再等。畢竟,不少地方的接種率一旦攀至60%以上高位,再往上升往往阻力龐大。

等不及疫苗群體免疫

英國於5月底時每100人口的每日接種量一度高達0.9劑,但最新則降至0.35劑;美國情況更甚,相關數字由最高1劑銳減至最近的0.15劑,以致接種率被歐洲後來居上。如前文述,贏在起跑線不等於最早到達終點線,甚至能否到達80%的群體免疫終點線亦成疑問。以色列早在3月下旬已達60%接種率,但4個月後的今日仍停留66%,期間增幅形同拉牛上樹。英國40歲以下人士的接種增長一直偏慢,差不多每一個月才增加10個百分點;按此推算,相關接種率要從目前約35%升至80%,最快要到12月方會達標。

除等不及外,約翰遜也可能訴諸他原先吹捧的計策,即冀透過直接感染來實現群體免疫。可以說,此乃務實、折衷之舉,始終總有人不願打針、死命不打,故無論等待多少個月,不打的人都始終不打──難道政府必須無限期等待下去?高舉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日前針對醫護和院舍人員引入強制打針,總統馬克龍並揚言正研究全民強打,強調要在自由與保護人民安全之間取得平衡;背後理由,或正明白到自願性質終究難以達致群體免疫。將解封日定性為「自由日」的英國,約翰遜則比法國更重視自由,遂採取了「感染免疫」而非「強打免疫」的辦法,此誠沒辦法下的辦法。

問題是,以上如意算盤能否打響?

「感染免疫」有效無礙?

其一,「感染免疫」在科學上已證實功效不大,因為藉此產生的抗體不能維持太久,本港過去便不時錄得已康復者再次確診的輸入個案,所以醫學建議是已感染者亦須接種至少一劑疫苗。也就是說,約翰遜念念不忘的「感染免疫」辦法,這個沒辦法下的辦法根本不是有效辦法。

其二,青壯年人感染後死亡的比率縱然不高,但確診數字居高不下的話,總會加劇醫療體系的壓力。早前,英國抗疫的一條重要口號乃「Protect the NHS」,意譯即「保護醫療體系」;現在的「與病毒共存」,以至放任病毒在未接種群體間盛行,又會否違反初衷?受疫情拖累,英國醫療體系已見大塞車,不少原定的治療程序或手術等等,已不得不讓路押後。有研究指當地目前積壓逾500萬宗各式手術,創出輪候冊的歷來最高;遺憾實況是,有人或非直接因疫情病逝,卻恐間接因此延誤病情失救致死。

其三,長者確診率雖比青壯年人低,但如比較其他地方則難以言低。以香港為例,去年疫情最嚴峻時單日曾錄149宗新增確診,即每10萬人有近2人確診;而英國最新每10萬人口計算的50歲以上確診數字,則為100人左右,相當於香港最惡劣時的50倍之多!況且,死亡數字是滯後數據,好像英國年初出現確診高峰,而死亡高峰則在兩星期後。跟確診率每兩周翻一倍類同,英國今輪疫情的死亡率亦呈每兩周翻一倍的趨勢;現在當地七天日均死亡數字約40人,如情況持續沒改善,則兩個半月後恐將重返今年初的死亡高位。

其四,這對全球來說是最重要的,因為英國放任病毒流行,客觀結果必然有利病毒進一步變種。Delta變種病毒之所以出現,正是印度上輪疫情大流行所致,而事實上英國此前亦曾醞釀出Alpha變種病毒;一旦現在盛行英國的Delta變種病毒在當地進一步變種,以致疫苗對此有效性大減,配合英國人「自由日」之後不戴口罩、再無社交距離限制等,新的「超級病毒」豈不容易一發不可收拾,繼而像Delta由印遷英、再從英遷美歐般禍及其他地方?當有人追究武漢應否為今日疫情負責,包括作出賠償;英國作為新的播毒大源頭,且是明知故犯地肆意播毒,就不能訴諸不知者不罪了,其知法犯法實在罪加一等。

其五,目前不少人仍不合資格接種疫苗,譬如孕婦,以及佔人口相當部分的兒童。英國本周一的解封措施也涉學校安排,聲明強調遵守強制入學令乃家長們的法律責任;惟如前所述,當地10至19歲的確診率目前非常之高,一旦9月時疫情持續高企,一眾中小學生無疑十分高危。在未有專為兒童而設疫苗之際(兒童體質跟成人大不相同,故一般由用藥到疫苗的適用劑量都有差異),太早解封又豈是保護兒童的應有之義?

另外,染疫後會帶來多種後遺症,如喪失味覺,又令英國經濟前途大受打擊,導致英鎊近日暴瀉等等,皆屬等而下之的解封副作用了。

難能可貴的大數據實驗

無疑,英國現正進行一項風險不低的實驗,所有英國居民皆淪為白老鼠。惟不管如何,相關經驗非常寶貴,一來是用生命為注碼換來,二來環顧世界亦無地方可以提供如斯大規模的大數據──譬如內地鮮少Delta變種病毒,故科興、國藥疫苗對此有效若何,就因苦無實驗對象、欠缺資料而無法給出答案,情況就如兩隻疫苗的第三期臨床測試不得不主要求諸其他國家。究竟,在英國的大實驗下,當地採用的幾隻疫苗分別有多效力?特別是實際數字上,多少人接種疫苗後依然染病?其中重症、死亡數字又如何?可惜,英國一直未有提供全面實數。香港已錄個別已打針仍染疫的輸入個案,以致質疑應否放寬已接種人士免疫入境。英國既在進行舉世難得的實驗,誠應向包括港人在內的世人詳細交代實驗結果才是,否則難以制定適切的對應政策。

英國還有一項實驗同時進行,就是民主能否有效抗疫。前一階段的普遍說法,是民主有效提高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故由英國到美歐等地的疫苗接種率都相對較高,較少出現「疫苗猶豫」問題;可是,日本、韓國,以及澳紐等民主地方,疫苗接種率卻又一直偏低(甚而低於香港),說明地域文化較是否民主或更能解釋疫苗接種進度。疫情來到今日,各地開始更新疫下政策,如英國、新加坡決定「與病毒共存」,法國、意大利、希臘則引入強制打針,可見同是民主國家亦有各不相同的走向。一直有曰,民主的最大優點是確保民本,繼而保障民生,惟現在經驗反映,如英國般便以人民性命為注碼,美國亦有此傾向。其實,民主可能帶來善治,亦有可能淪變民粹,哲學、政治等學術界早有此論。約翰遜之所以急於解封,某程度也是民主制度下服膺選票的結果;君不見當地不時爆發反封鎖示威?始終首相必須聽從的,乃是民眾而非專家的意見。

站在人道立場,相信無人樂見英國先例失敗,包括措施造成大量死亡及催生更強大的變種病毒等。然而,對於約翰遜及英國選民的選擇,世人只怕只能自求多福。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