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3月30日

李道

中西輿論戰 搶道德高地

中國與西方陣營的「明爭明鬥」,恐已一發不可收拾。即使美國新任總統拜登釋出善意,邀請中方展開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雙方也居然唇槍舌劍起來,彷彿彼此無法對話只能對抗。短期內,雙方「武鬥」可能性固然不高,惟毫無疑問,輿論「文鬥」早就開展,尤其見諸道德戰地上的口誅筆伐。

英美疫苗報捷 中國先贏後輸?

先談疫情上的輿論戰。時至今日,相信無人否定,中國在疫情管控上勝過西方;然而,要西方肯定中國模式較西方模式超卓,卻始終萬般不能接受。如何是好?最新方法,乃吹捧美英的疫苗接種工作更勝一籌,強調中國雖贏了疫戰首回合,西方卻於接種率上遙遙領先,故不排除中國最終贏頭輸尾;還指當西方實現群體免疫,可以重啟口岸、重啟經濟,若然多數內地居民仍無抗體,但凡出現爆發又要封區、封城,則注定在「後疫情」發展上落後。

上述情況確然值得關注,惟現在要談誰笑到最後,實在言之尚早。一來,誰敢低估中央政府的行政執行力?中國要在疫苗接種及群體免疫上後發先至,實非什麼天方夜譚。據Our World in Data資料,中國每日接種量已從3月14日前每百人得0.06劑次,短短十多日間急增至最新的0.14劑次,縱仍不及英國的0.88劑次和美國的0.63劑次,但也夠突顯中國在推高接種率方面並非「不能」而僅「不為」。二來,中國的「反疫苗」問題亦無西方嚴重,尤其當局不如西方般忌諱透過「健康碼」及「疫苗護照」等提高接種誘因。

反之,據《經濟學人》和YouGov聯合於3月中進行的民調顯示,多達四分一美國人表明無意接種疫苗,數字較1月份即疫苗開打時變動不大,至於已打疫苗和料將接種的比率則一共為56%,未達群體免疫所要求的70%至80%;只有英國情況較佳,3月中民調指多達85%受訪者已接種或擬接種疫苗。所以,西方輿論之唱好當地戰勝疫情,恐是過於樂觀,一廂情願地過於看扁中國。

中國疫苗接種之所以開局緩慢,眾所周知是由於國內疫情相對受控,故無迫切需要快速接種,繼而有條件先將疫苗輸出國外,讓其他國家率先接種。查目前累積接種劑次最多的地方,首10位除以色列和英美外,其餘7國都有採用中國疫苗。有鑑於此,西方輿論又要如何矮化中國?方法是發明「疫苗外交」(vaccine diplomacy)一詞──這表面上是中性詞,潛台詞卻包括以疫苗來換取私利。筆者一直提倡,害他行為一般有違道德,利他行為則是合乎道德,即使透過利他來利己,也是十分值得推崇的行為。難道只顧利己不惜損人,方更符合道德?所謂「疫苗外交」,不過是英美擁疫苗自重,又不滿中國藉疫苗強化邦交,才砌詞「曲到直」。

「外交貶詞系列」帽子狂扣

西方輿論戰的文過飾非,對象尚不限於中國。在英國與歐盟的阿斯利康疫苗爭拗中,為何優先滿足自己疫苗需求、沒有按合約向另一方足額供應疫苗的英國,能反過來成為控方呢?這又要拜託「疫苗國族主義」(vaccine nationalism)一詞的發明,令反制實施出口封鎖的歐洲反淪被告。

以上種種,固然有助英美搶佔輿論上的道德高地,但現實是當你扣住疫苗不予盟友,盟友難免就會捨你而去:歐盟放風擬接受中國及俄羅斯的疫苗,匈牙利、塞浦路斯等並已引入接種中國疫苗,誠是沒有選擇、被迫下來的選擇。其實,香港所訂的750萬劑阿斯利康疫苗,至今一劑都未付運、如無意外遲至年中才會抵港(如有意外則……);英國首相約翰遜與其打電話問好BNO移英者,不如實實際際地加快調配英國疫苗抵港,好使港人從這個前殖民者手中多添一個疫苗選擇。

當然,英國亦非完完全全扣起疫苗,由歐洲到南韓都已展開阿斯利康接種工作;弔詭的是,兩地都陸續發現血栓問題,南韓早前更幾乎每日都有副作用新聞傳出,不過,英國作為阿斯利康接種量最多的地方,卻一直未聞什麼嚴重事件發生。不禁要問:難道這是「南橘北枳」的新版,即疫苗在英國無事,走出國外反而多事?又抑或,只是英國政府及輿論未有報告及突顯當地異常個案?阿斯利康最近還一度在美國碰壁,被挑剔數據過時。

歐洲早前宣布暫停阿斯利康疫苗接種,難免會損及公眾對此的信任度,而受累無日無之的壞消息,南韓每日每百人口接種量且從最高的0.1劑次急降到最新的0.02劑次。阿斯利康疫苗能否走出環球性信心危機?輿論公關似乎要多下工夫,特別是避免信心危機進一步燒到英國本土,繼而損及當地得來不易的超高疫苗接種意欲──英國民眾對阿斯利康疫苗抱有信心,輿論絕對功不可沒。

始終,筆桿子裏得人心,誰勝出了輿論戰,誰就進佔道德高地。由文鬥到武鬥,由冷戰到熱戰,都可鋪平道路、創造有利環境,爭取到國際社會的支持。

隨着中國影響力加深,除「疫苗外交」外,西方還發明了「債務陷阱外交」(debt-trap diplomacy)一詞,來應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挑戰。但客觀而言,誰又不認同落後國度需要加大基建?誰又不同意這是利他又利己?的確,過程中或衍生貪污問題,華人亦嫌霸佔了工作機會,甚至會出現大白象工程等,可是,在抽秤計劃缺點之餘,也應思考箇中是否缺點大於優點。二戰後美國提出的「馬歇爾計劃」,近年已廣泛被人相提並論,有聲音指裏面同樣存有問題,並促成了美國經濟霸權以及美元霸權的出現;如果對一者全面抹黑,對一者全力捧高,實在是雙重標準。

近年西方也常批評中國利用日益強大的經濟力量,來推進「脅迫式外交」(coercive diplomacy),例如某國或某企業不妥協的話就不准進入中國龐大市場。其實,與此同時,難道美國又沒利用美元霸權,譬如威脅切斷其進入美元體系(例如結算系統SWIFT),好使該等地方或機構屈服嗎?美國法院且動輒開出天文數字的罰單,受脅迫者均不敢吭聲。不論特朗普抑或奧巴馬時代,美國都樂此不疲,沒隨總統及政黨輪替而改變。

「外交貶詞系列」的帽子狂扣,當然尚包括「戰狼外交」(wolf-warrior diplomacy)。有女權書不齒,女人表現強悍會遭人非議,反之男人則獲得嘉許;同一道理,也見諸中國外交辭藻不能硬起來的指摘,「極限施壓」等攻擊性言論及行動彷彿只屬別國專利。

雙重標準的前世今生

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乃雙重標準等閒事。從起初批評中國疫下封城是違反人權,到今日美歐不少地方都尚在封城之中;從起初指摘中國的「健康碼」干犯私隱,到以色列已引用類近的「疫苗護照」(green pass),英國等地亦擬跟隨;從起初訕笑中國高舉「內循環」不智,到現在西方各國紛紛研究在本國設立疫苗及晶片生產基地,更不消提歧視甚至襲擊戴上口罩的華人……以上種種都反映出,外界如何先戴有色眼鏡、不問情由地非議中國,然後才後知後覺般明白箇中道理;問題是,為何不能一早客觀審視事物的好壞?一切都是偏見。

西方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hate crime)激增,正是偏見惹的禍。一名白人在美國街頭襲擊一名操廣東話的老婦後,反遭婦人用木棍打至頭破血流,這一幕叫許多華人義憤填膺,單看相關眾籌已見群情洶湧。昔日李小龍打老外的電影,為何能夠大收旺場?此役之後大家絕對不難理解。分別是,中國人向老外還擊的片段,不再局限於電影裏自我安慰,今時今日已可以發生在現實裏。

文首提到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方代表楊潔篪嚴正指出「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正代表輿論的文過飾非,不等於西方真箇站在道德高地,而所謂「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既指出西方模式不等同正確模式,也闡明不要強迫中國奉行西方模式。

其實再往前追溯,西方雙重標準、以至其身不正的例子,歷史上還有很多。例如:英美自己先迫害凱爾特人和印第安人,然後批評中方迫害少數民族;自己在工業革命的中前階段大量排放,現在則要求其他發展中地方不應排放;在自己競爭力較高的前提下,推崇甚至「打」通自由貿易並從中得益,而當競爭力逐漸回落,則開始反全球化並加設壁壘;美國在電燈發明前的捕鯨業(取鯨油為燃料)先導致鯨魚大減,然後才要求其他人不要再殺鯨;英國在殖民時期在全球各地擸盡好處、極權管治,然後又批評其他國家不應搞新殖民主義……毫無疑問,類似「壞事」誠無先後之分,不管何時都須喝止;但問題是,相關昔日放火州官,何來居然恬不知恥?

要想抹不黑 必先本身白

但當然,批評別人的關鍵不在資格,而在有否道理;只要有人犯錯,任誰都有資格要求糾正。說到底,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要想自己抹不黑,必先做到本身白。反擊別人批評的最有力方法,歸根究柢是從事件的本質入手,而非拉扯到其他層面。所謂「無敵」不是「好好打」,此語源出「仁者無敵」,所指是仁者根本不受別人敵視;道德高地始終不是靠輿論戰嘴炮贏來,而是靠實際的利他道德行為自然取得。這是一個受益教育普及、資訊發達的高民智時代,也是一個受累政治化嚴重、資訊泛濫成災的反智時代,亦即輿論戰到底有着巨大影響力;惟到底,歷史總會作出向好的選擇與公道的評價。各位,共勉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