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29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學生.學校.家庭

上周談到「在家學習」,也提到南韓、日本、台灣、美國的情形。下面是另外三個社會的訊息。

‧英國。英國的情形與美國差不多,但是選擇在家學習的父母,相對比較少。兩類家長較多:因為宗教信仰;因為子女需要隨行在各國工作。

‧澳洲。在家學習是合法的,不過要向政府註冊,各省的要求略有不同。大致都需要呈交學生學習計劃,以及要有學習紀錄,以備查看。估計全澳洲大概有3萬個孩子在家學習。

‧新加坡。新加坡的義務教育法例只覆蓋小學,因此只有小學階段的「在家學習」才需要向教育部申請豁免。不過「在家學習」的學生,必須參加國家的小學畢業試(PSLE)而且成績在全國33%以上。

線上線下 勢必混合

澳洲與新加坡的情形,值得注意。在澳洲,因為新冠肺炎,申請在家學習的家庭劇增。新加坡曾於去年3月底打算實行逢星期三在家學習(稱為Home-based Learning HBL),但後來因為疫情而被迫全面停課。現在打算從今年7月開始,大約每兩周有一天在家學習。順便重提,本欄介紹過,蒙古曾經打算在去年9月開學,實行每周兩天在家學習;當時並沒有嚴重的疫情(徹底封關,不過後來也沒有實施)。可見蒙古與新加坡一樣,也是在主動塑造學校以外的學生自主學習空間,都是預計會出現混合教育(blended learning,線上線下並行)的情景。他們沒有把疫情下的停課,看成是無奈的權宜之計。

筆者在上周提出「在家學習」,就是因為在疫情之下,學生相當一部分時間在家學習,因此原來實施的「在家學習」,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原來的「在家學習」,是照顧全部時間不入學的孩子。但是因此,(一)他們沒有了學校的分數、成績的壓力,必須有另類的學習動機(不過這一點似乎不是新加坡的方向);(二)有更大的空間,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方法,提前實現學習的個別化,也符合社會的需要。這些,都是學校教育向前發展的方向。「在家學習」的家長,正在向我們展示可行性。

在家學習也會帶來挑戰:第一是學生沒有了群體生活,造成了社會性學習(道德、情感、情緒、社交……)的巨大缺陷。這也是疫情停課的一大缺陷。第二是突顯了家庭之間的財富、教育、氛圍……等等各方面的懸殊差異,如本欄前述,必將引發教育發展與資源策略的重大變革。

這兩周羅列各地的「在家學習」狀況,並非要推廣,而是從中看到家庭全面包起孩子的教育情形,作為「家」「校」分擔教育責任光譜的一端。下面且把筆者看到的,描繪一下這個光譜。

學校全包。這是光譜的另一端:學生一早起床,匆忙吃早餐,登上校車,就生活在學校安排之下。8:30上課,3:30下課,當中的午飯,很多學校還要求學生在校用膳。下課後在學校參加課外活動。回家按照學校安排做作業,一直做到晚上11:00/11:30。還要溫書準備測驗,「一周一小測,一月一大測」。學校會認為,學生應該全時間學習,而學習的內容和時間,需要由學校全盤安排;甚至包括周末和暑期。回家的作業,教師會明細地寫在學生手冊上;家長也可以從旁明細地協助或者監督。甚至有些作業,若沒有家長的參與,學生本身是完成不了的,家長對於插手也從無奈而逐漸習以為常。

在校在家 同時並行

在香港,疫情初期,有個別學校以為停課是短暫的,按兵不動;在沒有任何形式的教學下,家長忽然接到通知,要預備M到N幾節課的考試。詢問之下,回答是,「家長們可以幫孩子」。這其實仍然是學校指揮一切,並不是真正的與家長分擔孩子的教育。最近在內地網站,看到有人批評學校事事要家長簽名——作業、校服、課輔(購買輔導材料)——說是學校向家長推卸責任。這也許是把個別的例子,誇張成為常態,但這種極端的心態,很容易存在。

完全的在家學習,與完全的學校包辦,兩端之間,還有許多可能。有許多學校,不管歷史長短,都沒有讓家庭作業塞滿學生實踐的做法。

裏面有許多情景。有些是限制家庭作業的份量,比如說每晚不超過一小時,讓教師有所依據。有些作業,是要學生自己完成的一項製作,或者是小組合作完成的一個項目(例如研究、演出……),一般給學生比較長的準備時間。也有學校一開始就向學生說明,功課要靠自己做。也有學校,盡量減少測驗、考試,不讓學生在威嚇中學習。

這種種的做法,似乎小學比較普遍;也許因為沒有公開考試的壓力,學校和教師的迴旋餘地就比較大。教師給學生讓出的時間和空間,一是讓他們比較充分地完成自己的學習,而不是匆匆繳交功課;二是讓他們有時間實行自己選擇的學習,在分數以外有學習收穫。不過在現實中,抱着前一種目的(「鬆綁」)的學校和教師,愈來愈多。而要達到後一種目的(「留白」),還需要很大的努力——我們只知道叫學生做我們安排的功課,至於學生如何安排和利用自己的時間,如何選擇和安排自己愛好的學習,如何建設自己的學習園地和學習計劃,我們很少顧及,更沒有去教導他們。這方面,也許應該逐漸成為教育界努力的方向。不然,怎能算是「學會學習」?

家長貢獻 大有天地

因此,說來說去,學校與家庭的相互關係,核心的關注點,還是學生。既要把學生從分數與學歷的學校建制裏面釋放出來,卻又並非把學生學習的責任拋給家庭。學校和家庭,只不過是學生目前生活的兩個主要場所。在未來,也許學生在線、在家的時間會多一些,在學校的時間會少一些。學校和家庭共同的目的,是讓學生有盡量大的學習自主空間。

當然,學生的學習自主空間,在不同的年紀,會很不一樣。在大學,基本上是學生自學為主,大學起的是引導作用,家庭的作用微乎其微。在中學高年級,由於絕大多數學生都要面對公開考試,這種空間就比較小;但是他們的自學能力又比較高,因此家庭的參與就會很少。小學和初中,籠統來說學生若是需要在家學習,家庭就會負上守護學生自覺學習的責任;年紀愈小,責任愈重。在幼兒階段,0-6歲,家長就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即使在現存的條件下,學校的功課照舊,家長仍然可以有另類的貢獻。一個例子是「學中用」(Learning by Doing, LBD)學校群(目前有十多所),就是由一班「在家學習」的家長發起的。他們在時間表上挖出時段——從每周一個下午,到所有下午——往往從常識課入手,重新組織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動手,從現實生活的實踐開始,綜合性地發展自己的知識。開始的時候,大家不無擔心,生怕誤了功課;但是實踐下來,學生不只是學得高興,而且學科上需要的知識,反而更加充實。

另一個例子是筆者親身經歷。三十多年前,十多位幼兒的家長,很希望孩子有學校以外的學習,結果成立了一個Playgroup。每到周末,由一位家長主持一個有趣的學習題目。筆者講的是「音樂中的物理」;另一位從商的,以一盒麥片做例講marketing;一位從事法律的,模擬一個兒童法庭,處理一宗高買案件……。對象都是只有幾歲的幼兒。後來發展成為全部由家長組成的童軍229旅,至今活躍。說明家長也可以在學校之外組織學習;但不是增加壓力的補習。

線上、線下、學校、家庭,最終還是為了學生的自覺學習。為了把學習還給學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