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4日

黃裕舜 政思故我在

新年決志

每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但1月1日與12月31日只是一天之隔。在一個沒有日曆的平行世界裏,一天的距離算不上是什麼。「新的一年、新的開始」,這種說法與其說是一種所謂科學式的恒常定律,倒不如說是一種主觀冀盼的投射。

過去這幾天,一直在難得的咖啡慢活和閱讀當中沈澱,嘗試享受着忙碌日程表中難得的休閒綠洲,在兩重天的暖氣及冰點之間迎接新一年。在白紙上寫了幾遍決志,發現腦袋空如一片白紙,又如慶祝元旦的上海南京路一般沸騰,唯有靠撰寫此專欄作自我鞭策,在此與讀者共勉之!

一、放下掌聲的執念、尋找自己的旅程

如果生存是一門肖像藝術的話,人類就像是牙牙學語的入門畫家,畫出現實的輪廓,卻刻畫不出精髓。大部分人窮盡一生,皆在摸索自己的定位、自己的身份、自己所屬的部落及道德框架,試圖解釋自己的存在、找出自己的存在價值。碰巧我們也是社群動物,而社群中他人對自身表示認同,能夠給予我們在遠古時期十分罕有的安全感。時至今日,社交媒體、大眾輿論、國與國之間的分隔破滅消退,剩下來的,便是一個個畸形的「掌聲共同體」。

掌聲、likes、Patreon的課金、選票、買你一時沉默的掩口費、買你一世英明的經濟圈。這些「掌聲共同體」沒有實際價值來維繫。霎時間表示自己是「自由民主」表表者的正義之師,可以忽然間「反轉豬肚唔認人」,以難以置信的荒謬砌詞狡辯——不過不要緊,因為他是民主鬥士。同時,將一干人描繪為十惡不赦的邪惡分子、然後將其趕盡殺絕,以求成功獲取名利。古時,人會求名。今日,人會賣名,以求一剎那的掌聲所帶來的多巴胺。然後?然後就沒有了。

曾有外國朋友說過,他怕無緣無故的不公法律制裁、但更怕所謂的「袋鼠法庭」。那一個由吃瓜觀眾和消費受害人的網民所交織而成的法院,裏面沒有制衡或濫用成本,只有將「受歡迎」扭曲為「正確」的表演藝術。沒有程序公義,只有鼓吹人云亦云的羊群心理。

走這條路,不容易。走這條路,你也許會感到自己只有一個人。走這條路,你會被選擇不明白你、受着朋輩壓力,對你公開抨擊的人奚落。

我也是人。我也有賺取掌聲的衝動。所以我今年決意勸戒自己——掌聲,無用多。掌聲,無用。掌聲,多了又如何?

做實事,存好心。無論他人對你如何冷諷熱嘲,你得記住,這個時代是一個大時代。能夠在大時代裏面秉持己見,容納異見,不為曇花一現的掌聲而活,這是一種恩施,也是一種積德,更是一種幸福。

你是茫茫大海中的一艘導航船,必須走出自己的航道,而不被大浪暴風所吹得左搖右擺。當天塌下來的時候,你仍要在黑暗中發光發亮,為的不是讓你能夠融入人群當中去,而是要脫穎而出,論證你路線及價值觀的必要性。華人社會教我們「埋頭苦幹」地貢獻群體、西方社會要我們「一馬當先」地活出自我。自我和群體,其實不靠掌聲去維繫,而是實質的成果及行動。只有行動,才能論證一切。

二、花多點時間,陪你的家人朋友

家人和摯友。前者好比氧氣——你分分鐘需要他,卻幾乎從來也不會留意到他們的存在。直至你失去他們那一剎那,才發現他對你的重要性。後者則如基本食物——愈是樸素無華的關係,你便愈需要珍之重之。前者不會因為你的過錯或失誤離棄你、後者也往往願意為你無條件付出。正如經濟學101所說,感官上愈罕有稀有的,你願意付的價錢也愈高。正因為他們對你的愛是無價的,所以我們主觀上只會認為他們可以被taken for granted.

2020讓我看到了朋友的真假、親情的無償等真諦。有些朋友,在你好的日子裏跟你風花雪月,在你當災當難之時卻離你而去。有些朋友,則會因為你的成就地位與你結交、當你失去重要性時,則選擇對你視若無睹。有些朋友,有求於你時奉承阿諛,當你有求於他時則會無止境地推搪。在遲遲未完結的疫情下,跟一些看着我長大的長輩只能隔幾個月來次見面——歲月催人老,而老人家的光陰,並非無限。作為年輕人,作為受恩於他們並受他們寵愛的你,得把握機會,與他們相聚。莫待無花,空折枝。

龍應台曾經寫過,「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這幾句令人拍案叫絕。可是,現實生活往往並沒有給予我們去了解的機會。我們對緣份及親情的掌握,往往隨着歲月流逝,趨向電話與電話之間的遐想、或是老人院的月結表、或是看不見背影的道別。或是想你追着他們,但苦苦不能表達的多言沉默。現實就如一面不完美的布景板,鋪墊出完美藝術品的不完整。

沉迷於現實的我有一個小小決志,便是要每兩個星期,跟在港的家人相聚一次——無論是行山、還是聚會、還是網上的團聚,都要下定決心,落實這承諾。就算是最基本的寒暄,也能帶着最濃烈的人情味兒。對自己愛的人,你要勇敢地說,「我愛你」──因為只有說,才會帶動你去做。只有做,才會讓你體現到自己的感受。將外在因素內在話,是一門講究的功夫。

過去五年的春節都在天寒地凍的外國度過。今年因英國疫情受困在港的我,終於可以與家人一同過。猶記得六年前春節,到親人家中「串門子」,食新鮮出爐的湯圓和餃子(不是很應節,卻印象深刻)。湯圓和餃子味道很普通。但濃濃的「圍爐」溫暖、談天說地中的互相取笑、背誦到滾瓜爛熟的新年祝福,是揮之不去、也是帶不走的。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想緊握着已經不在的長輩的手,問他們今早吃了飯沒有。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跟那幾位遠在天邊,猶如近在眼前,但已經離世的好友,再聚一遍,吃着那五元一隻的茶葉蛋,在天星渡輪上看日轉星移。

三、我城如今水深火熱 亟待改革

想了很久,寫不寫這一段。寫了,似乎有點格格不入。不寫,則好像對不起自己。

這種思前想後很彆扭,但也很自然。人類社會總是要將「公」和「私」分開,儼然進入了家門之後,就沒有政治可言。儼然走進了公共空間裏,便沒有私心私利可言。這種想法乃是根深柢固的結構所建設出來,務求我們漠視家庭及個人選擇中的政治、並將公共空間昇華至一個脫離現實及人民利益的「神聖空間」。扯遠了。

香港如今情況不容樂觀。疫情導致經濟陷入2003年後久已未見的疲弱。經濟嚴重缺乏多元化、因此間接促進了政府對土地拍賣的依賴。教育制度與世界脫軌。社會矛盾及不平等遲遲未能解決。政治層面上,管治問責、透明溝通地講人話、聆聽及應對市民、促進良好地區管治、將真正應該去政治化的地方落實「去政治化」及堅拒「上綱上線」,這些改革遲遲未見。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在兩個重疊極細的回音室之間變成弱不禁風。港人,尤其是年輕人,普遍對未來感到失望、絕望。

早前拜讀了傅華伶的一篇專訪,提到了如今大格局已定,但港人民心躁動,並不容易安撫。安撫的假設是,港人能夠在現有秩序及制度中,看到改變的空間及可行性。現實是,務實的港人並不會肆無忌憚地選擇代價及成本皆高的玉石俱焚。只要,也只有,讓港人看到體制能夠容納他們理性的、非暴力的、非違法的倡議;讓港人意會到,多方面同時協定的紅線並不會任意搬、任意改,那自然能夠為香港重上正軌踏出第一步。

管治的根本是要為民、為人、為所有人。不管你是建制支持者還是泛民支持者、本土還是政協人大,願意為香港出一分力、願意為香港存好心、做好事的,都是香港人。大家之間肯定有矛盾及分歧,若能將矛盾分歧縮到最小,固然是好;但不是所有的矛盾皆能化解。只要底線設好、基本原則上沒有僭越,一個理想的管治社會內,應當讓各種聲音百花齊放,而不是因為暴力或想像中的限制自我噤聲。

我曾經多次寫過,香港需要改革。但也有人說,難道我媽不是女人?香港當然需要改革,問題是,應當如何改?能夠答到該問題的,可以拿一個名正言順的諾貝爾獎。

我認為,改革的方向及路向非常多,但改革的前提是一種氣量、一種心態。一種願意聆聽各方各派的論述,再顯現出綜合而能夠服務到香港最大多數人(基層與中產尤甚)的態度。一種願意與君辯論辨明,但同時秉持原則、堅守底線並將底線內空間拓展到至大至勝的處事作風。改革不是一個人、幾十個人,或者一個政黨能夠做到的事,而是一種執政或議政思維——將真相愈辯愈明,在現存現有的框架內找到多方能夠接受的方案。這就是改革,這也是我2021年的新年決志。

共勉之。

黃裕舜

牛津大學政治哲學博士生、《時代》雜誌撰稿人、香港羅德學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