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
發表《施政報告》有兩大意義:一是展示政府未來一年的施政重點,一是檢討政府過往的工作表現。過去一年,可以說是香港在和平期間最激盪的時候,反修例運動、新型冠狀病毒顛覆整個社會;疫情總會消失,可是政治問題纏擾不去,「一國兩制」的執行困難重重,因此新的一份《施政報告》政治篇幅比較多。不過,特首的政治篇章在今年9月7日,中聯辦的發言人稿件已經清楚說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可概括為:三權分置、行政主導、司法獨立、行政長官代表特別行政區向中央總負責。這些要素構成了『一國兩制』下適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方政權形式。在《基本法》中,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的規定是清晰明確的,不存在灰色地帶。」
特首林鄭月娥知道「一國兩制」推行不暢順,原因是香港人着重「兩制」,忽視「一國」,在英國政客鼓吹下,香港儼然三權分立的政治實體,令我們離中央愈來愈遠;因此這份《施政報告》開頭便擺出中央,說中央全力支持,先是防疫,為香港全民測檢,繼而支援香港疫後經濟,幫助復甦。
一軟一硬,隨後便亮出「一國兩制」的「一國」,名為「完善『一國兩制』實施」。提出行政長官的使命:「特區管治必須堅守『一國』原則,並正確處理中央和特區的關係。行政長官肩負向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和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的雙負責制憲制職能,更須全面、準確、堅定地擔當『一國兩制』的執行者和《基本法》的維護者。」接着重申「雙首長」的職能和三權分置,作為以後執政的方向。
手上工具是國安法。事實上,國安法生效以後,社會秩序恢復平靜,當然除了撥亂反正之外,要改變香港人「一國兩制」的觀念,宣傳教育最重要。踏進特區年代,我們沒有思想改造,沒有文化大革命,只有一句「五十年不變」,這是一個偽命題,回歸以後,怎會維持殖民地方式不變呢?從這份《施政報告》開始,香港就要變,究竟如何改變呢?
政府管治骨幹是公務員,公務員當然要効忠特區政府,以及擁護《基本法》,因此政府將會安排全體公務員宣誓,學習《基本法》,並且擴及其他公職人員,標示真正進入特區年代,香港歷史新的一頁。除了公務員,就是議會以及一些法定機構,立法會今屆餘下時間已經解決,端視明年9月的選舉;下一個目標是區議會,雖然沒有實權,不過會影響民意,區議員需要宣誓効忠為期不遠矣。
特首林鄭月娥是一個很有魄力的領袖,勤奮,記憶力強,不怕困難,事事親力親為;今次《施政報告》不改本色,在106段:「我會親自督導增加土地供應的內部協調,確保所有相關政策局和部門全力以赴,以排除萬難、創新思維的精神,大刀闊斧、勇於承擔的態度,把加大加快房屋供應視為首先、優先的工作目標。」
行政長官的問題就是事事親力親為,一個人的時間總是有限,這一陣子,林太為處理疫情、《施政報告》等,可以說疲於奔命,幾乎每一天都見到她在傳媒出現,她自己在記者會上也說會議由早到晚,忙碌非常。
一個領袖需要安靜思考,體察民情,游說各方,純然坐在辦公室、會議廳不能解決問題;況且在上者親力親為,在下者必定凡事請示,以為加快效率,反而造成觀望與等待,適得其反。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