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
政府早前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以下簡稱「檢討小組」)檢討自2009年推行的新高中課程,並在去年6月發出諮詢文件進行3個月諮詢,諮詢期前後適值反修例事件不斷升溫,有人將眾多年輕人參與抗爭活動歸咎於通識科,林鄭月娥甚至在諮詢文件發出之前接受《大公報》專訪,表明「教育不可以是無掩雞籠,一定需要有人把關」,並明確會在年內交代如何處理通識科的前景;期間亦有人提出除去通識科的核心科目地位,降為選修科目。
正因如此,「檢討小組」的《最後報告》備受公眾關注。報告在9月公布,列出多項關於通識科的建議。然而,當中的建議令通識科被左閹右割,與其初衷已愈走愈遠,能夠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及分析能力的空間亦大打折扣。
最後報告的其中一項建議是,為出版商提供專業諮詢服務及考慮將通識科的教科書納入現行課本送審機制中。事實上,專業諮詢服務早於去年9月已推出,變相進行課本審查,書商在當局建議下對課本的所作修訂引起廣泛迴響,在此不贅。更大的問題在於自新高中課程實施以來,當局一直不同意通識科使用教科書,因此亦無所謂送審機制。
通識淪八股 IES變多餘
2015年教育局局長甚至在立法會上表明:「政府當局認為以傳統教科書的方式處理通識科的學與教並非最佳的選擇,所以當局不接受通識科教科書的送審。」甚至在「檢討小組」去年6月公布的諮詢文件之中亦沒有提及需要將通識科教科書送審。何解當局不待「檢討小組」的《最後報告》發表,不惜罔顧程序,且徹底打倒昨日的我,匆匆進行課本審查?更令人疑惑的是,「檢討小組」《最後報告》卻將之納入建議之內,有為政府背書之嫌。儘管林鄭月娥強調是「處理」而不是「整頓」通識科,但以上種種只予人賣弄語言偽術之感。至於當局對通識科課本所提供意見的專業水平,公眾亦已有目共睹。
其次,《最後報告》認為新近發生的事件尚在發展當中,不適宜用作科目的探究題材。不過,根據《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以下簡稱「課程指引」),通識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因此,順理成章以既新近又合適的社會議題納入教材,而且以學生切身的事件作為題材,更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2015年教育局局長在立法會表示:「鑑於當代議題多是頗具發展性及仍在轉變的過程中,教師須靈活選取多元化的學與教資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亦應自行探索不同及最新的資料。」可見當時教育局了解當代議題本身具發展性,對此亦不抗拒。事實上,即使是年代久遠的歷史事件,隨着考古新發現,也會改變對事件的理解。
若貫徹《最後報告》的建議,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亦不應納入課程內,因其仍在發展之中。《最後報告》的這項建議無可避免令人懷疑是否企圖避開過去十多個月因反修例而引起的多項爭議。雖然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信誓旦旦提出教育要專業領航,但上述安排實有政治考慮凌駕教育專業判斷之嫌。
《最後報告》又認為學生難以就極具爭議的問題作理性判斷,因為這已超乎中學生的理解能力。當年筆者報考教育深造文憑(通識/社會),面試的題目正正問及是否適宜與學生討論具爭議性的議題。筆者回應議題愈具爭議性,討論空間愈大,愈能帶出不同角度、價值觀、利益團體……等,愈能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及分析能力,最終筆者順利獲得取錄。
根據指引,通識科課程的設計是讓學生超越對事實和現象的理解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反思。故通識科的重點實不在於議題本身或者鋪陳資料,而在於面對議題的思考及分析方法。《最後報告》的上述觀點已偏離行內對通識科的理解,難道通識科已變成要求學生背誦教科書提供的既有觀點及論據?如此,通識科只會淪為八股,再無獨立思考訓練可言。
「檢討小組」的第三項建議是將獨立專題探究(IES)改為選修,並與筆試分別評分及滙報。然而,值得留意的是,「檢討小組」原來在諮詢文件的建議是單憑筆試只可取得最高第四級成績,但在《最終報告》中,建議卻被改為單憑筆試可獲最高第五級,其中成績最佳者可考獲5*或5**級。
在考試主導學習的大環境下,這樣的安排無疑令獨立專題探究成為多餘,聊備一格,選修人數肯定寥寥可數。但課程指引卻明確指出獨立專題探究是「作為通識教育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供機會讓學生經歷自主學習,以及提升學生發展高階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筆者過去曾就獨立專題探究出版專書及支援學校,明白這種有別於傳統的自主學習模式,無論對導師及學生都是一項挑戰,但同時亦深深體會到學生透過這種模式才能更有效融滙及應用課堂所學,更牢固掌握有關概念、議題核心問題、思考及分析方法,對學習其他6個單元十分有幫助。今將其降為選修,形同自斷一臂,大大削弱通識科的效能。
通識地位未定論
最後,亦是最值得注意之處,乃《最後報告》建議在分析各項改善措施的效果後,再判定通識科在高中核心科的地位。如此表述,形同通識科地位未定論,一切視乎效果,為通識降為選修埋下伏筆。惟正如上文所述,通識科已被左閹右割,與其原來目標漸行漸遠。若再被進一步支解,屆時是否維持核心科目地位已無關宏旨。
通識科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無疑為香港教育走出一條新路向。課程實施以來,儘管師資、教材、教學法……等遇到諸多挑戰,但經過磨合已漸上軌道,成果十分顯著,這是教育界內共識。今通識科被閹割,實在令人痛心。通識科前路肯定更艱難,唯有靠有心有力的前線努力打拚,力保香港教育的一點曙光。
獨立研究員、《獨立專題探究手冊》共同作者、曾在大學及非政府組織擔任研究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後民調出路 淺黃陣營一線生機 |
上一篇: | 民主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