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
下周開學了,不過還是停課。本欄暫時停下有關文化價值觀的討論,把最近參加各類線上線下集會所得,與讀者分享。
還是要說一句說過幾次的話:香港教師是偉大的學習者!廣東話:「老師,你係得嘅!」
很多社會計劃要經過3至5年的培訓,才能開展的線上教學,我們的教師兩個星期就上手了。他們以學生為懷,迅速轉變角色,搖身一變,成為了學生學習的設計師。他們以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專業判斷,從科技的從僕,轉變為科技的主人。而且,就算是筆者有限的交往,他們迅速地運用智慧與手頭的資源,為弱勢的學生尋找各種替代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不是因為政府政策的驅使,也不是忽然有額外的資源,或者是空降什麼高人。就是原來的班子,拉扯各方資源,集中校內智慧,在疫情難測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了最高效度的學習生活。
學校魄力 應急爆發
陸慧英教授的團隊,他們的研究項目「數碼素養360」,前幾天舉行了第二次研究成果發布會。這次是集中介紹學校之內,是如何組織教師,迅速進入線上學習的新常態的。
具體如何,其實每一所學校都不太一樣。但是陸慧英說,金錢與資源固然重要,但是這些在香港其實都不缺,而且頗為開放。所謂資源,除了政府提供給學校申請的項目撥款,例如優質教育基金、BYOD(自攜裝置)……還有許多賽馬會以及其他非常多的慈善撥款,也還有多所大學的研究發展項目。學校要參加,並不困難,關鍵是學校有沒有理想與願景,有沒有吸引與調動資源的魄力,在關鍵時刻就爆發出其威力。
許多比較成功的學校,即使在疫情之前,有自己的理想,有一個大致的藍圖,外面有什麼申請或者參與的機會,都不放過。並非純粹為了款項,也並非只作被動的參與者,而是積極地把資源與機會,融入到自己的藍圖,甚或因而增潤、豐富或擴展了自己的藍圖。疫情的來到,不過是顯示出隨機應變、克服風浪、經受考驗的實力,而不是靈機一觸的智慧。絕非意外。
得要說明,這裏說的「許多學校」,並非少數的「一些」,而是非常普遍,充分表現了「校本發展」的優勢。雖然學校顯示出來的結果會有差異,但是可以看到,學校的歷史和名氣、資助模式、學生來源、學生的學業表現,都不是決定因素。學校的理想、志氣與魄力,決定了他們在疫情下的狀態與成果。也說明,在疫情下比較被動的學校,毋須氣餒,任何學校都可以急起直追,無人可以阻止。
可以說,不幸發生的疫情,卻凸現了學校發展的新常態。學校,再也不是這樣的機構:單靠政府資源的餵飼,等待政府的指令,固守傳統的學校生活模式,只懂得輸打贏要,不斷埋怨環境的不利,怪責家長和學生不爭氣……這樣的時代,也許已經一去不復返。希望筆者沒有過分樂觀。這種新常態,在不受注意的情況下,已經悄悄存在了。
樂觀和諧 戰友文化
筆者無意為香港自吹自擂,但是環顧其他的教育體系,能夠在嚴重的疫情下,自信地繼續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且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實在不多。有些相當發達的教育體系,至今還在停課與否的問題上爭持不休;有些則因為機器與寬頻的匱乏,至今無法實行線上學習;有些雖然把停課的影響壓縮到最小,但只能滿足於追趕教學的進度……
另一個觀察:碰到的教師,都是比較樂觀,很少流露出「勉為其難」,或者是「捱世界」的情態。那更是難能可貴。教師受到信任,是最重要的。聽許多學校反映,在疫情緊急而毫無準備的關頭,都是上下一心,沒有長幼之分,也沒有尊卑之分,各展所長,所以才會出現這麼多樣的方法,這麼多彩的創意。有些學校,也許從來就是如此;但也有些學校,在對付疫情的「戰時」狀態中,形成了新的「戰友」文化。值得珍惜。
香港目前仍然是停課時間最長的社會,開學以後的路,是更大的挑戰。幼兒園老師說,開學了,完全沒有面對面,連介紹「這位是陳老師」的機會都沒有,怎麼辦?慈善機構捐贈的SIM卡,已經沒法無限期供應,怎麼辦?線上可以有許多創新的技術,不同程度替代面對面的授課,但是學生到底還是需要實體的群體生活,怎麼辦?許多學生依靠手機,完成老師的講課、接收和遞交作業,但是很多的活動,仍然需要大熒幕(iPad、Laptop、desktop),他們沒有,怎麼辦?許多學生的家居環境,不利學習,怎麼辦?等等。要解決的問題、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
有些,是需要政府做全面改變的。一、可否把大熒幕電腦和寬頻的要求,作為傳統「標準設備」(Standard Equipment List)的增潤版;而且根據BYOD的自攜原理,做到每一名學生都有標準設備?二、可否仿效食肆限聚的原理,給予學生回校的彈性;讓學生可以分批分日回校,也可以讓家居環境不利的學生回校?三、內地和台灣都為教師設立了專門的「教育雲」,香港的教育城,本來就有不錯的根基,可否讓它發揮更大的功效?
學生學習 還給學生
但是,政府的功能是有限的。在民間百花齊放的形勢下,進一步會是怎樣?這裏也提出兩點觀察。
第一、筆者一直認為,線上學習,並非純粹運用科技,也絕非把課堂學習搬上網。相信這幾個月的實踐,教師都會有同樣的體會。線上學習,其實是開了一個窗口,在教師沒有在身邊的時候,讓我們測驗一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筆者仍然覺得,這是疫情過後,我們的教育有沒有收穫的一個標尺。
誠然,我們不會看到學生在線上是百分之百的主動與自覺。有時候我們看不到他們的回應,收不到他們的作業,他們沒有現身小組討論,甚至他們索性關了鏡頭不露面。
這些都會出現,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並非如此。筆者覺得這一點都不出奇。這分明是一個「測驗」,我們沒有試過,對於會出現什麼效果,完全預測不到。有大多數的學生能夠按新的模式學習,已經是非常可喜。
筆者以前提過,線上學習,教師從「教」,專為「設計」,變成了「學習設計師」。這個轉變並不容易:老師心裏整天掛着的,是學生的學習。但這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不可能期望一蹴即就,馬上就百分之百的成功。這裏面有學生的元素,也有我們設計的元素。聽過不少教師,詳述他們通過改變設計而學生開始改變的故事。那是現實,也是必經的過程。
第二、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自覺性,首先要相信學生、信任學生。簡單來說,你不認為他會主動、自覺,他又怎麼會主動、自覺。換一個說法,假如學生習慣了教師的輸入和牽引,他們怎麼能夠一下子變得主動與自覺?
筆者有一個說法:線上學習,是要把學習還給學生。因為傳統,你把「球」還給他,他願意「接球」嗎?懂得如何「接球」嗎?其實都需要設計,都有一個過程。一個例子,經常聽到教師問:如何測評?如何知道學生真的學了?在線上,繳交、批改,都不太容易。一位小學教師,讓學生把作業上網,就像是傳統的「貼堂」,不過是網上、全體、自動,等於讓學生向全班「發表」;不再是向教師負責,而是向全班讀者負責;也可以開展學生互評。
這是一種範式轉移,是真正的把學習還給學生,但也只有在線上才能做到。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特朗普有選未為輸 |
上一篇: | 普檢宣傳不足 參與人數難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