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4日
香港從來都不是個可以讓人靜下來的地方,反修例、黑暴、新冠肺炎、中美對抗、制裁香港人、制裁香港貨等等,總像沒完沒了。鮮活例子自然是黎智英等人涉嫌違犯《港區國安法》被拘捕,藍營有人拍掌,說要開香檳慶祝;黃營有人拍案,矛頭指向壓制新聞自由。
案件還未上法庭,開香檳來得太早,也不見得有需要。況且,若被告脫罪,香檳吐不出來,而確證罪成又怎樣,外國勢力不會放棄再找代理人,香港人還得繼續憂心忡忡過活。
仍可自由發聲
案件涉及懷疑侵害國家安全的不法行為,沒有懸念,反對派只能試着將公眾視點轉向,透過執法行動中一些枝節,什麼限制採訪、翻閱記者桌上文件等等,把事件包裝成威權政治打壓新聞自由。可是,犯法就是犯法,搜查疑犯的住處和辦公室正常不過,除非有人敢說新聞從業員不會犯法,拿着法庭手令在報社搜集證據跟新聞自由不應扯上關連。
記者協會說搜查報館是白色恐怖,會造成「寒蟬效應」。寒蟬效應一詞源自英語(chilling effect),原是法律用語,指透過法律或行為阻嚇抑制憲法性權利,現在泛指以法律或不明確行動施加不必要的負擔,來遏止言論自由。
中譯碰巧有成語「噤若寒蟬」故事,古人以為蟬到冬季便不再發聲,其實蟬根本就活不到冬季,信手拈來也很貼切合用。
過往23年,反對派政客和傳媒把「寒蟬效應」不知說了多少遍,聽得人有點麻木,政府有任何帶限制性的政策出台,都躲不了被標籤成寒蟬效應。記協可有察覺,提出這種擔心的人到現時還在自由地訴說擔心。
涉及這次事件的《蘋果日報》成立怕有四分一個世紀了,有哪天不在罵政府,遇有遊行示威,它頭版呼籲人上街,這次執法行動展開,報紙依然如常出版;它的對手每天也在批評政府,很多時罵得還兇;政府電台日日在為反對派撐腰,恨得建制派牙癢癢,卻沒奈何;自稱公信力高的報章,每有新官上場就去他家有沒有僭建,樂此不疲。實體傳媒從來沒停止過發聲,網上的批評更是年終無休,但政府還是要打開大門,讓網媒採訪官方活動。
不應放棄本分
寒蟬效應沒有多少應在新聞界,反而在街頭爆個火紅。中年漢被活生生火燒,到現在還沒捱過苦楚,可能永久傷殘;律師被多人圍着打,追着打,肋骨也折了;藝人被打得血流披面,幸而有外國記者出頭,才保着小命。太多寒蟬效應的例子,過路人只能眼巴巴看着傷天害理的暴行發生,忍氣吞聲,記者協會為他們的言論自由說了多少話?
新聞自由不單是保障新聞從業員自由發聲的權利,還需要專業操守的鋪墊。新聞報道的公正、持平和理性,為新聞專業打下穩固的基石,欠缺任何一項都會令新聞自由變得毫無意義。
23個春夏秋冬過去了,蟬沒噤聲。未來歲月怎樣,就只看新聞從業員能不能堅持先輩的教誨,會不會放棄本分。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