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4日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位主將魯迅先生,記述了受邀為《新青年》撰稿的經過。這本刊物宣揚新思想,提倡民主與科學,影響和促成了五四政治運動。
魯迅的少年抱負是學西醫,治病救人,並希望像日本那樣由西方醫學啟動維新。他去到日本學醫。課堂上用電影講解微生物學,也播放時事影片。當時正值日、俄兩國在中國土地上開戰。有一次影片裏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指替俄方探聽軍情,日軍把他砍頭示眾,現場許多中國人圍觀,神情麻木。
魯迅寫道︰「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他認為改變人的精神更重要,為此而想提倡文藝運動。他中止了學業,嘗試與同道創辦雜誌,但沒成功。他在寂寞與無聊中,獲得錢玄同邀請參加《新青年》工作,這給他指出了希望。魯迅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就拿到《新青年》發表,陸續又寫了多篇。他甘願為懷抱夢想、奔馳前驅的青年人鼓勁吶喊。
魯迅筆下的小說人物如阿Q、孔乙己、華老栓,和後來的祥林嫂等,生動反映了當時百姓的精神狀態。他首批收入《吶喊》的14篇小說,創作時間由1918年至1922年,跨越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期間中國民眾思想精神開始革命性的轉變。
魯迅也寫短評、雜文等,他尖銳抨擊反民主的專制禮教、尖銳抨擊反科學的各種鬼話。例如1918年發表的一篇雜文,評論有大官舉例謂德國科布博士吞下霍亂病菌,「而竟不病」,由此說「精神能影響於血液」。魯迅指出,據知是Koch博士發現了霍亂病菌,別人說應是另一種,Koch便把後一種吞下,證明其並非病源。
魯迅後來再註明這傳言還有另一版本;總之不能作為反科學的根據。他揭露有一班人最恨科學,「因為科學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許鬼混。」有人想混淆視聽,用吞細菌一類故事去弄得是非不明。魯迅生活的時代,中國人是向西方學習科學理性。人們多年來慣於以為西方崇尚科學,但世界已發生大變;近日有論者指出,看現今「新冠」疫情中一些歐美政客的表現,理性與科學精神正在西方衰落。像「注射消毒劑除體內病毒」的高論,與醫科專家同場發表。信口胡說,真假混淆,一切倒行逆施都推卸。
中國這次抗疫着重依靠科技,鍾南山等專家受舉國尊崇;全民嚴格執行抗疫措施,以科學為根據。病毒發現不久,即研究確定了全基因組排序,分離得到毒株與全球分享。全國調集力量開展了疫苗和藥物研發;在搶建醫院和管控人流物流中,運用了高精度定位、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
中國人民在抗疫中展現的人文關懷和團結協作精神,十分突出;不僅是一批「逆行」深入疫區救援的醫護人員事跡感人,無數百姓的齊心抗疫表現同樣令人讚嘆。這些都與魯迅筆下的社會面貌有天壤之別,中國人不再是「示眾的材料和看客」。五四以來,中國發生了大變,尤其是國人思想改變。魯迅棄醫從文,更加重視人的思想。在香港,抗疫取得成效,為維護市民身體健康下了大力氣;至於轉變人的思想,會同樣出大力氣嗎?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遙距營商計劃必須公平透明 |
上一篇: | 如何應對疫症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