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7日
香港中學文憑試一度推遲,到上星期五已開考,標誌本地抗疫轉為常態化,社會不同領域的活動將逐步恢復。
抗疫常態化不等於解除防控。文憑試各考場採取多項防疫措施,拉開座位距離,並且規定考生戴上口罩、量度體溫和消毒雙手; 還作好準備,遇到病例立即追查和安排檢疫。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各地都面對考驗,抗疫表現展現於人前。國際傳媒過去有「紐倫港」之說,拿香港與紐約、倫敦相提並論,主要看三地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如果比較這次抗疫表現,至今累積數據,足證香港明顯領先於其他兩個城市。香港抗疫記取了當年SARS「非典」的教訓,市民普遍都自覺戴上口罩,不同於紐約、倫敦居民先前的漫不經心。但要看到,如果執迷於過往經驗,以為「新冠」也如「非典」將較快過去,放鬆了警惕,便會前功盡廢、招致苦果。
疫症全球大流行,在各地陸續爆發,世界衞生組織提醒最壞情況尚在前面。有效的疫苗既未研發出來,只要全球範圍未徹底清除病毒,跨境傳播威脅持續,一時的確診病例減少不等於風險消失。中國有言「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防疫須慎終如始。
在抗疫成效上恢復社會活動,要繼續同防控措施相適應,保持社交距離。市民大眾當然期待秩序復常,明日以後,一切恢復原狀。然而經過這次全球大瘟疫,同先前不再一樣。
各國在抗疫中遏制交往,隔斷供應鏈,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萎縮。病毒未除,疫情威脅不迅速消失,經濟復甦的過程更長。應對新情勢,中國宣布「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等多項措施。
大批港人近數月從內地、從海外回來,談及許多實際觀察,讓大家知道中美兩國的抗疫表現,兩者差別很大。中國展示的全國體制、動員能力和團結協作,樹立了標杆,有外國軍事家甚至由此看出中國的不可征服。
美國表現不同。疫症給「美國第一」賦予新義;嚴重情況暴露了許多方面的矛盾,而其政治體制的穩定和續受支持,令到有內地評論員表示不能理解。
病毒不分國界,襲擊全人類,各國本來應攜手抗疫和重振經濟。這些年來出現的「逆全球化」潮流,卻趁着疫情興風作浪。美國當權者選擇這時候停止向世界衞生組織供款,又不斷誣蔑攻擊中國,號召企業撤資,鼓吹保護主義。近年議論的中美「脫鈎」愈見升溫。
中美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要完全分割為兩個互不相關的市場,不符實際。國際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非聽從政客意志。但今年是美國大選年,操弄民粹是選舉中慣用手法。美國不少人既擔心霸權淪落,阻遏中國興起成為策略目標;疫情給選舉政治提供了可編造的題目。
中國領導人表明,「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香港這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本來是各區域交流合作的橋樑,這次難免受到很大衝擊。美國針對中國,也要插手利用香港,加上這裏有力量配合作惡,所以港人也要清醒守住安全的紅線,積極準備在大疫之後捕捉先機,促進新的國際合作發展。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Politicizing a court ruling |
上一篇: | 法官必須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