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香港選舉管理委員會進行公眾諮詢,聽取關於選舉安排的意見。當前抗疫防疫處於嚴峻時刻,難免影響到市民對諮詢的關注。
去年11月在黑色暴力氛圍中進行的區議會選舉,觸發了大量投訴。選管會為今次諮詢發表的《立法會選舉活動建議指引》,嘗試回應一部分投訴。
例如,文件提出︰「選民在領取選票時,可當場要求查看其在登記冊上的姓名和身份證明文件號碼是否已被劃上一條橫線,即表示已領取選票。」這是作為主要修訂建議之一,與其他建議一起,希望到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時實施。
先前有眾多投訴,指票站人員沒有把已領選票者姓名劃去,有機會多發選票和從中作弊。另有人說去到發票枱前被告知其姓名已劃掉,於是拿不到選票,也無從申辯。
出現這劃線問題,皆因選票由人手發出。這是耗用人力的工作,起碼要一個人查核身份證,另一人在選民名冊中找出姓名,持一把間尺,握筆劃線。名冊上字體小,尋找姓名和精準劃線,要考驗視力。以往為了保密原因,不會讓選民查看登記冊中有否劃錯。
選管會現建議「在保障投票保密的同時」,選民可查看個人記項是否已劃線。票站人員將增考驗︰要讓選民查看自己的資料,又不得同時看到毗鄰其他選民的登記。
每次選舉,大量資源花費在應付人手劃線工作。這雖然毋須專業訓練,都是臨時受聘的票站人員則必須嚴謹專心和充分正直可靠。
去年底選舉時,票站出現人龍,有高齡人士因排隊疲累而放棄投票。人手核對名冊、逐一劃線和發出選票,是耗費時間和延長輪候的一個原因。選管會諮詢文件建議由票站主任決定,讓長者、殘疾人士和孕婦優先領票。這合乎常理的建議,卻受到政治偏激人士反對。
如果採用機器發選票,當可大量節省人力,提高效率,縮短時間,而且不經人手,減少出錯和防止舞弊,有助提升選舉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香港市民都攜帶智能身份證,出入境過關早已自動化。資訊科技可以處理通關,無疑也完全可以辦理派發選票。
機器派票只作為例子之一,整個選舉過程都可以而且應該實現科技化、智能化。從內地到海外,電子點票已廣泛應用,技術成熟可靠,不少第三世界國家也已經採用。
香港自回歸以來,已數次在本地舉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都採用了電子計票,投票後很快即可公布結果。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名額36人,參選者多於此數,全部姓名印在一張選票上。諸如說選票尺寸太大等問題,都可以解決。
中國已訂出建設智慧社會的目標。香港曾在10年前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推介智慧城市建設,自此以來不應原地踏步、徘徊不前。智慧社會目標是覆蓋各領域的訊息科技體系,結合解決實際問題。像內地和南韓就在抗疫中運用了大數據、電子監測等技術。
選舉運用資訊科技是社會智能化的體現。身處訊息時代,當世界各地都在談論5G第五代移動通訊網絡時,我們仍手持間尺在選民名冊上劃線,豈非奇景?
香港選舉實現科技化、智能化,固然非單憑選管會可決定,卻是公眾期待的方向。選管會公眾諮詢期至4月7日。我的意見是,希望今年秋季選舉安排走出智能化的新一步。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