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月31日

社評 社評

病從口入殃及全球 食野味須永久禁絕

瘋狂搶購口罩竟然成為全港市民共同參與的新年活動,思之泫然。武漢肺炎疫情不斷擴散的威脅之下,阻隔飛沫傳播的口罩是保命法寶,奈何市面上一罩難求,於是產生光怪陸離的各種現象,有人乘機抬價,有人撿拾重售,有人循環再用,甚至有立法會議員鼓勵「翻蒸消毒」,不但啼笑皆非,而且有機會誤盡蒼生。

口罩渴市的背後是特區政府抗疫疏漏,沒有兌現「嚴陣以待」的承諾;進一步而言,則是中央政府沒有汲取沙士的痛苦教訓,一直讓野味市場放任自流。早於二○○三年,醫學專家已經推測沙士病毒與蝙蝠和果子狸有關,人類身為食家,最終病從口入。及至二○一七年,中國研究團隊鎖定病毒起源為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sinicus),體內找到沙士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組成部分,相信是這種蝙蝠把病毒傳至果子狸,再從果子狸傳至人類。

即使不是沙士疫源,蝙蝠和果子狸之類的野生動物根本就是各種各樣的「病毒儲存庫」。以蝙蝠為例,身上攜帶超過一百種病毒,饕客食之無異於玩命,甚至有機會釀成非常災難性的社會公共衞生安全事件,更嚴重則是禍遍整個地球,十七年前的沙士已經證明並非危言聳聽。

這次疫情可能比沙士更高風險的武漢肺炎,儘管尚未確切查明病毒來源,但一般相信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銷售野味乃罪魁禍首。有價有市有貨可沽的原因很簡單,中國人戒不掉嗜吃野味的習慣,附以強身益血種種說法,於是坊間流傳的菜單目不暇給,包括孔雀、蜈蚣、蠍子、竹鼠、狐狸、果子狸、穿山甲、狍子、駱駝、豪豬、梅花鹿、刺蝟和海蛇,當然少不了蝙蝠。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表示,武漢肺炎病源可能來自竹鼠或獾之類的野生動物。

沙士時期,內地政府曾經取締野生動物買賣,但僅維持半年左右而已,相關交易隨之死灰復燃。好了傷疤忘了痛,中國人似乎完全沒有汲取血的教訓,進食野味的陋習依然故我,也許由於迷信補身壯陽,或者受到古代方士葛洪誤導,《抱朴子.內篇》提到:「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乾,末服之,令人壽四萬歲。」與其說吃蝙蝠延壽,不如說食野味短命,還要殃及家族與民族。

根據現行中國法規,並沒有明令禁止進食野味,《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只禁食野生果子狸,以及不能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及瀕危野生動物。若然「民以食為癲」的對象不是野生果子狸,也不是受保護動物,野味市場的買賣活動得到官方默許,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只是冰山一角罷了。

因應目前嚴峻的疫情,內地政府不是沒有管制措施。一月二十一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緊急通知,加強檢驗檢疫力度,竹鼠和獾等等野生動物飼養繁育場所封控隔離,嚴禁對外擴散,禁止轉運販賣。一月二十六日,這三個部門再發公告,即日起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直至全國疫情解除。

我們大惑不解的是,為什麼疫情解除就可以恢復野生動物交易活動?為什麼禁令不是永久生效?上次是沙士慘災,這次是武漢肺炎,還不足以讓食野味的陋習從此在中國境內消失嗎?即使部分動物非吃不可,能否改為畜牧飼養?日本人早就知道河豚有毒,卻抵受不了其美味誘惑,遂發展出飼養方法,避免蘇軾名言「拚死吃河豚」的風險。野味之危,在於那個野字,若然變作畜牧飼養,病毒才是可防可控。

香港與內地之關係實乃唇亡齒寒,港區人大政協如果不希望一次又一次病毒圍城,有必要向中央政府諫言,進食野味必須永久禁絕,就算全國疫情解除也應持續取締野生動物交易活動,功德無量。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