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29日

李道

黃別太開心 藍更須自省

區議會選舉結果塵埃落定,「黃大勝,藍大敗」已是既成事實,即使個別選區或有選舉呈請也不虞扭轉大局。所以,藍營肯定要躬身自省,甚而在人事和政策上作出改變。惟另一方面,在全面客觀考慮形勢之後,黃營亦不宜太過開心。

黃藍比例回歸「基本」

必先強調,黃營在今次選舉斬獲多達85%議席,就結果論無異變天,不過,若以票數計算,按立場新聞統計,總得票率實質約為57%(藍營為41%)。也就是說,一來以得票看的民意分野,並非如以議席看的勝負分野大;更重要的是,這不過回歸到過去的黃藍「六四之比」,只是結果由立法會選舉傳遞到區議會選舉。

查之幾屆立法會選舉,由近到遠的黃藍得票率比例分別約55︰40、56︰43、60︰40,即使經歷2003年七一遊行後翌年的大選,相關比例亦為61︰37。可見,2019年的今天,黃營得票率(57︰41)尚未回復當年之凌駕性。

今屆區選的與別不同,乃在高度政治化的基礎上進行,幾乎相當於一場「公投」,是故投票率也出奇地高,71.23%甚至創出歷來全港性選舉中的最高,遠多於歷屆區選普遍只有四成多,亦遠多於立法會選舉普遍的五成多。如果說,過去區選藍營受惠政治化較淡而保持長勝,是故「失常」地沒有反映黃藍政見之別,今次則是按照「正常」的政治光譜,黃營支持者卒之空群而出擊敗藍營。

綜合來說,即使多了首投族出來,黃絲支持者整體也更踴躍投票,黃營亦只算維持既定優勢,而沒怎樣擴大優勢,得票率僅比最近一屆2016年立法會選舉微增2個百分點(55%增至57%)。加上所謂投票率愈高、黃營得票率愈高的說法,今役亦沒怎樣體現出來,投票率高了20至30個百分點,僅換來得票率的2個百分點增長。畢竟,藍營支持者今次也負隅頑抗,在投票率極高的形勢下,得票率亦微增了1個百分點(40%增至41%)。

由此得出一個事實:香港近幾個月縱然經歷重大變故,惟黃藍兩營的「基本盤」並無大變。

黃營不宜太過開心,原因之二是區選之成功未必可複製到立法會選舉。理由相信眾所周知,因區選採取winner take all的單議席單票制,所以57%的得票率也夠贏來85%的議席;而立法會則採比例代表制,議席相對較貼近得票比例分配,更莫說立法會選舉還涉配票策略、互相合作避免鎅票等等。換言之,除非黃營政治實力能夠更上層樓,否則定難複製今日的大勝故事。

尤其是黃營若果得意忘形,以為民意授權他們加大「無底線」抗爭力度,必然大錯特錯。57%民意縱似不反對其抗爭手段,但政治上獲多數同意卻不等於法治上可以免責。畢竟,政治與法治是分開的,法庭既獨立於管治者,也獨立於被管治者,服膺政治的法庭其實就是人治的法庭。

故此,不管區選結果如何,無論執法者或司法機關,其工作都不會有所改變,只會繼續忠於法律;一旦「無底線」抗爭越過法治的底線,便須接受法律的制裁。抗爭者假如把區選之戰解讀為可以胡作非為,最終只恐身陷囹圄,令被擒被裁的人數繼續增加,平白令更多支持者以至更多學生犧牲。在任何情況下,違法暴力手段均不值得鼓勵,這亦非解決紛爭的文明做法。

黃營更不能把區選之戰視為「一戰竟全功」。如果抗爭終極目的是爭取民主自由,那麼,區選僅僅勝了一場小仗罷了。曾幾何時,區選成為重要戰場?必須留意,對手中共可能將此敗仗解讀為不得不進一步收緊對港政策,以至得出不能給予香港真正民主自由的結論。始終,「一國兩制」下香港無大自主自決空間,最終還須仰中共鼻息、由中共授權……這不是說,黃營因此要「撒手不幹」,為免「開罪」中共、損害中共對港「信任」,而乾脆連區選之類都不再參與了。這裏要強調的,乃理性務實的抗爭終須限於「一國兩制」及法治的框架之內,否則win a battle分分鐘會演變為lost the war(敗了戰役)。

反過來,對藍營來說,他們更要避免在lost a battle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為最終lost the war。

首先,領軍人員的引咎辭職是必不可少的。這人不是指民建聯的李慧琼,眾所周知她有「非戰之罪」——必須負責的人,不限於一黨一人,而是整個藍營之首。

一來,這是正常不過的政治倫理,試問古今中外敗得如斯羞辱者,豈有面目繼續留任?二來,對於一眾藍營區議員來說,他們不單失去議席,還在未來幾年失去職位、薪水、資源,其怒火和怨氣有多大實在不難想像,終極火頭必然燒向那(幾)名始作俑者及滅火乏力者的身上。

有說藍營一直「有辱無榮」,常因盲撐當局而遭拖累,現在堪稱體驗無遺。畢竟,相關失利者無論地區工作多麼出色,最後皆因那(幾)名缺乏政治智慧的人而「攬炒」,不得不闊別服務數年以至數十年的社區。當局要想回饋政治酬庸嗎?有鑑選舉失利的人數眾多,肯定也非容易之事。在藍營終須依賴這群深耕社區的實幹人物的前提下,包括須靠他們於下屆區選或立法會選舉奪回議席,那(幾)名藍營之首肯定須要授首,不然實在難以服眾、難息眾怒。這兩個「眾」,本來主要包含黃營,現在則已廣泛擴至藍營。

政策轉柔獨委會最佳時機

其次,當局對港政策也肯定要變。如前所述,變的方向之一肯定包括收緊,剛結束的四中全會便已吹來收緊之風。可是,正如黃營黑衣的「be water」不應限於實戰時的游擊,以柔克剛的策略也應套諸與中共交涉;同一道理,中共對港政策也宜剛柔並濟,甚至應好好思考一味剛強是否奏效,若然轉柔一點會否更利管治?

現在正正迎來一個轉柔契機:在暴力衝突無日無之的情況下,當局誠不宜作出退讓,否則便會形成一個「暴力可令政府屈服」的不良因果律;反之,由於區選彰顯了逾半選民支持黃營,政府因應相關最文明、最公正、最客觀的民主結果來作政策調整,豈不最順理成章?兼而突顯當局對民主的尊重?

避免「暴力有效論」確立,進而爭取「民主有效論」,當局實無比這更適合的轉柔時刻了!何況特首不單向中央負責,還須向港人負責,此誠屬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亦有助回應公眾相關質疑。具體的柔性政策,設立全面調查真相及各方責任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固然必不可少,當中亦可配合劃線和局部特赦(詳細辦法可參考拙文〈去除無底線抗爭迷思〉;刊9月21日《信報》)。

今次區選,肯定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分水嶺,也必須成為相關分水嶺方成。誰又覺得,香港亂局維持不變,才是正常兼正確的出路?毫無疑問,由黃營到藍營都要變,但切忌變錯方向、以致香港長遠局勢變得更壞!

李道  時事評論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