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1日
英國首相約翰遜上星期與歐盟達成了「脫歐」新協議,卻仍要面對北愛爾蘭政治現實的重大障礙。
北愛爾蘭曾經發生持續30年的血腥動亂,到1998年達成《受難日協議》,社會才恢復平靜。這協議的前提,是英國與愛爾蘭兩國之間磋商和解。如今英國要「脫歐」,愛爾蘭不脫,對北愛爾蘭如果安排不當,恐怕再觸發動亂。
關於北愛動亂,《大英百科全書》裏指出是「與整個愛爾蘭的歷史密不可分」。愛爾蘭是個島嶼,與英格蘭、蘇格蘭隔海相對。英國人最早於12世紀侵入愛爾蘭,到16世紀開始大規模殖民。英國移民與愛爾蘭原居民在17世紀爆發了兩次戰爭,帶有新教與天主教兩派宗教衝突的色彩,死傷多人。
史料說︰英國在愛爾蘭殖民、收地和開拓種植場,尤其在北愛集中實施;那裏的殖民人數逐漸超過了原居民,他們多堅持英國人身份,處於優越的經濟地位,不與本地人混同。
1845-49年間,愛爾蘭發生大饑荒,餓死百萬人,另有逾百萬人乘船逃荒到美國等地。如今在都柏林設有饑荒博物館、移民博物館和仿建的逃荒船,讓參觀者了解昔日經歷;現場講解員介紹大饑荒因由,說既由於馬鈴薯疫病,更是因為英國殖民地主的無度壓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愛爾蘭發動獨立戰爭(1919-1921年)。英國作出應對,把愛爾蘭分割為南、北兩塊,然後容許南方改為英聯邦自治領地,北方仍屬英國直轄。直至1949年,南方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脫離英聯邦。
今天到愛爾蘭,多處可看到紀念獨立和反抗殖民的標誌或雕塑。愛爾蘭共和軍原就是獨立戰爭時期本地武裝的名稱。上世紀60年代,北愛由爭取民權發展為武裝抗爭,社會兩陣對立,一方是要求與愛爾蘭實現統一的民族主義派別,另一方是堅持留在英國轄下的保皇派。
1998年《受難日協議》達成和解,也讓北愛與愛爾蘭之間的實體邊界得以撤除。如今英國要「脫歐」,如何讓英國與歐盟分為兩個關稅區,而不致在愛爾蘭南、北之間復設邊界,又避免北愛與英國之間劃出界線隔開管理,便成為論者所謂的「三難局面」。
與香港相比無根據
上一任英國首相文翠珊先前已達成了一個「脫歐」協議稿,但3次提上國會都不獲通過。她提議對北愛的安排,是設立保障條款,寧拖遲脫歐,也不在愛爾蘭南北之間復設邊界。
文翠珊曾經說,無任何首相會接受在英國與北愛之間設立界線。約翰遜為兌現本月底脫歐,上周與歐盟達成的新協議,則實際上接受在英國與北愛之間設立界線,執行區別關稅管理。英國議會內的北愛民主統一黨10個議員,屬於保皇派,自然再三表明無法接受這新安排。文翠珊在國會裏本來就不足多數,必須依靠北愛民主統一黨10席,現在約翰遜掌握的議席更少。
北愛問題既是整個愛爾蘭歷史發展的一部分;從一定意義上說,北愛問題其實是愛爾蘭獨立抗爭的延伸。北愛社會內部存在的矛盾,包括宗教衝突,都有民族矛盾的背景。「脫歐」引起的北愛問題,是英國帝國沒落所遺留。
北愛離香港是萬里之遙,歷史和現實都不一樣,存在的矛盾性質截然不同。如果硬要拿兩者相比,說什麼「昨日北愛,明日香港」,完全是牽強附會、毫無根據。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就香港發展向特首提出八項意見 |
上一篇: | 成立騷亂委員會助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