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7日
《香港政制發展歷程(1843-2015)》是王鳳超先生的著作,由中華書局出版。去年3月我在北京出席一個聚會,座位在他旁邊,他早準備好,帶來這本書送給我。我感激他的一番心意。
後來我向一班學員推介了書中內容,也因而打算赴京再向他求教,卻總未成行。沒想到今年國慶前夕傳來他病逝的噩耗。
王鳳超曾任職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新華社香港分社和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從事香港工作有20餘年,跨越回歸前後的時段。他返京退休後,續有給香港專題的培訓班講課。香港很多人認識他,痛惜他的離世,高度讚揚他為香港作出的貢獻。
他寫成的這本書,是多年努力的心得;書中說到,參與香港工作期間,基本上沒有離開過政制發展這一領域,包括中、英雙方的有關談判。他寫道,「參與和沒有參與大不一樣。參與了有現場感,對此後出版的有關著述和披露的資料,就有了些許辨別其可信度的能力和判斷其精確度的條件。」
他給我送書時已說明不會洩露機密。書中交代說:「有些事例及資料,會對某些問題的闡述更有說服力,但因尚未解密或現在很難徵詢當事人的意見,只好忍痛割愛。」如今他帶同記憶駕鶴西去了。
王鳳超畢業於北京大學,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修得新聞學碩士學位,做過新聞工作,著述嚴謹。他在著作中認同「香港的確是一本難讀懂的書,常有出人意表的事情發生」。他對香港事務經過深入浸淫。書稿完成後,他得悉香港情況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曾考慮是否要修改一些章節,最終決定不改。
書中指出:政制發展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的熱點話題之一,對此的爭論歷久不衰。
我理解他憑書寄意,希望能有助解決政爭。為講清楚來龍去脈,他把香港政制發展歷程分為3個階段:1843-1985年是漫長停滯期,1985-1997年是匆忙政改期,自回歸以來則是政制發展期。
當年英國侵佔香港,設立的體制是為其戰略目標服務的。王鳳超引述說:1843年6月3日,英國殖民地大臣斯坦利向港督璞鼎查發出訓令,明確告之據有港島「不是着眼於殖民,而是為了外交、軍事和商業的目的」,清楚點明了香港與英國在世界上其他殖民地的不同之處。
在昔日英國眼中,香港的價值就是作為在中國的一個通商、外交和軍事據點,以此作為對華進一步擴張的基地。英國處理香港政制問題,無論是先前的漫長停滯期,或是後來的匆忙改變期,都是為其戰略目標服務的,而總是看着中國,非限於香港一隅。
如今美國、英國等企圖介入香港事務,公然就香港政制問題說三道四,也都有針對中國的考慮。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0周年國慶大會上講話,指出:「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回顧新中國歷程,這鏗鏘有力的話語有充分事實支撐。
香港始終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家的前進步伐不可阻擋,香港遭遇的困難也總會過去。習近平國慶講話重申堅持「一國兩制」方針,重申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香港將續在國家發展中發揮獨特角色。天安門廣場上國慶花車遊行仍打出標語:「香港明天會更好!」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獨裁管治只會加劇社會紛爭 |
上一篇: | 環球政治啟示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