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
法國的「黃背心」周末抗議浪潮,總統馬克龍以「大辯論」應對。這成為政治學者研究化解社會抗爭的一個實例。
黃背心是法國車輛按規定都得配置的裝備。去年11月爆發的街頭抗議,由一個貨車司機發起,以反對政府提高燃油稅;人們通過社交網絡聯結,穿着黃背心參加示威,行動迅速蔓延各地。
法國政府稱加稅是基於環保考慮。面對廣泛抗議,官方到12月宣布擱置加稅;但「黃背心」不接受,堅持要全撤,而且陸續增添訴求,聲討政府經濟政策不公平,要求總統馬克龍下台。
面對每周末都有「黃背心」抗爭,馬克龍今年年初宣布展開全國大辯論,與民眾對話,聽取意見。
在持續兩個月期間,法國各地舉行了逾萬次社區集會。總統馬克龍親自參加,合共花了92小時出席各地的聚會;雖然時有「黃背心」分子踩場,多數人仍贊成和平討論。
除了各種諮詢外,鎮長、市長也提交了民意報告;政府網上論壇稱收到近200萬條意見。馬克龍到諮詢完成後——而不是在此之前——發表綜合回應和新政策建議,因為不巧遇上巴黎聖母院大火,發表時間稍推遲了。
以大辯論作為化解抗爭的辦法,能有多大效用,得放到法國的具體國情作分析。法國政治長期在左、右政黨之間搖擺,政策徘徊;經濟多年增長緩慢,加上賦稅沉重,受薪階層的實際購買力長期停滯。
「黃背心」行動參與者包括基層與中產,他們多住得較偏遠,共同點是要駕車代步。他們稱每月租金、水電煤等固定支出不斷增加,雖然設法撙節,仍入不敷支。
有英國記者說,法國人可能由於過去革命的歷史,較同情街頭抗爭,不立即視之為法治秩序問題,同情「黃背心」的較多。
法國人另一種文化因素,是對總統抱持矛盾心理︰先前投票以大比數把馬克龍捧進愛麗舍宮,僅一年多,卻又對其生厭,特別討嫌他態度傲慢、不食人間煙火。
馬克龍以39歲登上全國最高領導職位,確可謂法國現象。他還是青年學生時,已稱20年後將當總統。另一「信心爆棚」的明證,是他誓要娶比他年長24歲、已婚及有3子女的老師碧姬為妻,竟然如願。
馬克龍再放下身段
馬克龍是通過競選登上高位的,有自己的政治團隊,到過屋苑「洗樓」,擺出過平民面目,當然懂得應付傳媒;有記者說,馬克龍先前每次見記者都笑臉迎人,展示魅力。
但當上總統後,他換了另一副嘴臉,居高臨下,只作演講、訓示。有人認為這是他有意的,因為他講過,法國人仍崇尚帝王威儀,總統應該像眾神之王朱比特,站得更高,勿普普通通。
馬克龍發動全國大辯論,直接與基層對話,首先是有機會讓他改變高傲形象,再放下身段。最後他宣布政策建議,出人意料地包括關閉自己的母校——向來培養社會頂層精英的國家行政學院。
大辯論開始後,民調顯示馬克龍的支持度回升至「黃背心」示威之前,雖然未恢復到最高點。馬克龍提出的政策新建議,雖然「黃背心」不滿意,但評論說,「黃背心」並非馬克龍的目標對象,他面向的是全國。
「黃背心」運動已延續35周,不過人數大減。法國本月中舉行國慶日閱兵,「黃背心」續來贈慶,警察拘捕百多人,而國慶活動順利舉行。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約翰遜能否帶領英國走出困局 |
上一篇: | 香江五問 |